“迷雾号”带回的影像和数据,在望舒基地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那块能够自适应、甚至可能具备某种初级智能的暗色核心晶体,彻底改变了他们对“镜面杀场”的认知。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陷阱或自然险地,更像是一个……活着的、基于规则的危险生态体系。
陈骏团队连夜分析“迷雾号”记录下的、晶体自适应过程的规则波动。“它在学习。”陈骏指着光谱分析图上那不断微调的能量峰值,“虽然学习速度缓慢,逻辑也显得机械呆板,但它确实在根据‘混沌帷幕’的干扰特性,调整自身反射网络的共振频率和触发阈值。就像……一个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在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能预测它的学习上限和可能的进化方向吗?”林溪问道。一个会学习的规则险地,威胁等级呈指数上升。
“数据不足,无法精确建模。”陈骏摇头,“但可以确定,如果持续受到同类型刺激,它很可能进化出更高效的识别和反击机制。我们可能需要准备多套应对方案,轮流使用,延缓其适应过程。”
就在此时,监测碧波境方向的远程传感器传来新的警报——那块核心晶体的能量读数正在稳步攀升!其表面的光华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并且开始有规律地向外发射出一种低频的、带有探寻意味的规则脉冲。脉冲扫过之处,那些构成反射网络的规则碎片如同被注入了活力,排列变得更加有序,网络覆盖范围似乎也在极其缓慢地扩张。
“它变得更‘活跃’了。”陈骏面色凝重,“是因为我们之前的刺激,还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
几乎在同一时间,顾临渊在昆仑山也感受到了异常。
那株规则幼苗突然无风自动,枝叶指向碧波境的方向,散发出强烈的预警意念。顾临渊立刻将神识沉入龙脉,清晰地捕捉到,一股冰冷、锐利、带着强烈“镜面”特性的规则波动,正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在龙脉网络中激起了一圈圈清晰的涟漪。这股波动的源头,正是碧波境的那块核心晶体!
更让他心惊的是,龙脉反馈回的信息显示,这股波动并非无序扩散,它似乎……在试图与龙脉网络中某些特定的、代表着“稳固”与“边界”的规则节点建立某种连接?就像是在探寻,在试探。
“它在尝试沟通?还是……在寻找可以‘映射’的稳定锚点?”顾临渊立刻将这一发现传递给林溪和陈骏。如果让这块晶体成功连接到龙脉节点,后果不堪设想!它可能会将致命的“镜面映射”能力,直接投射到现实世界的根基之上!
---
望舒基地主控室,气氛瞬间紧绷。
碧波境晶体异常活跃,并开始尝试向外渗透、连接。这绝不是一个好兆头。
“不能让它继续下去。”林溪果断道,“必须阻止它与龙脉建立连接。陈骏,我们能否远程干扰它的这种探寻行为?”
“理论上可以,但风险很高。”陈骏快速计算着,“它的核心是高度富集的镜面法则本源,常规能量攻击很可能被反射甚至吸收。太初信息流或许有效,但需要极高的精度,否则可能再次刺激它加速进化。而且,远程干预的效果会随着距离衰减。”
“临渊,”林溪转向灵魂链接,“你能否从龙脉层面,构筑屏障,阻断它的连接尝试?”
“可以尝试引导规则幼苗的力量,结合龙脉自身的稳固特性,在关键节点构筑‘规则绝缘层’。”顾临渊回应,“但这需要时间,而且无法完全覆盖所有潜在连接点,只能优先保护最重要的核心龙脉。”
三方信息迅速汇总,一个联合干预方案被快速制定出来:
1. 顾临渊:立即开始,以昆仑主脉为核心,构筑龙脉防护层,阻断晶体对最重要龙脉节点的连接试探。
2. 陈骏:准备多套经过伪装的、低强度的太初信息流干扰方案,远程、间歇性地对晶体进行骚扰和误导,分散其注意力,延缓其探寻进程。
3. 林溪:坐镇中枢,协调双方行动,并以自身规则化感知监控全局,准备在必要时,动用太初定义权能进行精准打击。
行动立刻开始。
昆仑山巅,顾临渊引导规则幼苗,将柔和而坚韧的生机之力注入龙脉。土黄色的光芒沿着地脉网络流淌,在那些被晶体波动重点“关照”的节点处,形成一层层无形的、带着“拒绝”与“隔绝”意蕴的规则薄膜。
碧波境方向,陈骏团队操控着经过伪装的探测器,向核心晶体发射出第一波经过精心设计的、模拟自然规则扰动的太初信息流。信息流如同微风吹过湖面,在晶体周围引起一阵微不足道的规则涟漪。
起初,晶体似乎并未在意这微弱的干扰,依旧执着地向龙脉方向发送探寻脉冲。但随着顾临渊构筑的绝缘层逐渐生效,它的脉冲开始被大量阻隔、反弹。同时,陈骏那边持续不断、且不断变换特征的微弱干扰,也开始让它那简单的逻辑回路出现了一些“困惑”——它无法准确锁定干扰源,也无法判断这些扰动的意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