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照片交给了技术队进行最详尽的分析,背景的每一处细节,绳结的每一种编法,都被拆解、比对、归档。同时,他让林薇和张辰暗中排查近期是否有任何手法特殊、尤其是涉及绳结或现场布置存在“过度完美”倾向的未破获案件,无论大小。
日子在表面的平静下悄然流逝。郑宏案的新闻报道逐渐被新的热点取代,办公室里关于下一个案子的讨论也多了起来。只有陈默和老李等少数几人知道,水面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一个月后,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案子,引起了陈默的注意。
那是一起发生在城西大学城的入室盗窃案。事主是一名社会学系的副教授,丢失了一台存有大量研究资料的笔记本电脑和一些现金。案子本身不大,但现场勘查报告里一个不起眼的细节,让陈默的目光停留了许久——事主称,小偷似乎对财物并不特别在意,反而在他书桌上,用几根普通的麻绳,打了一个“很奇怪、很复杂的结”,就放在他那本被翻开的、关于“社会失范理论”的着作旁边。
报告里附了一张现场照片。那个绳结,虽然用料粗糙,但其核心的结构逻辑,与郑宏、吴涛他们所追求的“完美绳结”,有着惊人的神似!更像是一种……拙劣的模仿,或者刻意的致敬。
大学城……社会学……社会失范理论……
陈默立刻让林薇去核实那位副教授的研究方向,以及他近期是否发表过什么敏感的言论,或者与人结怨。
反馈很快回来。副教授姓韩,主要研究领域就是社会越轨行为和犯罪心理学,近期在一篇学术文章中,曾尖锐批评过某些基层执法环节存在的“惰性”和“程序正义掩盖实质不公”的现象,在学界引起过一些小范围的讨论。
是巧合?还是……警告?
“去大学城。”陈默拿起外套,对老李说。
韩副教授对于刑警的到来显得有些惊讶和不安。在他的书房里,陈默看到了那个被作为证物取回、尚未归还的麻绳绳结。近距离观察,那种模仿的痕迹更加明显,手法生涩,却带着一种固执的、想要复刻某种“形态”的意图。
“韩教授,您最近有没有收到过奇怪的邮件、信件?或者感觉到被人跟踪?”陈默问道。
韩教授推了推眼镜,努力回忆着:“奇怪的邮件……好像有几封,是匿名发送的,内容有点……偏激。说我‘纸上谈兵’,‘根本不懂真正的混乱与秩序’,还说我‘迟早会为自己的天真付出代价’。我以为只是网络上的杠精,没太在意。”
“邮件还在吗?”
“删了……不过电脑应该有缓存,我可以找找看。”
技术队迅速恢复了那些被删除的邮件。发送IP依旧隐藏在公共网络之后,无法追踪。但邮件的内容,充满了对现有社会规则的蔑视和对某种“纯粹秩序”的向往,行文风格与郑宏在审讯时流露出的思想,高度契合!
这不是简单的盗窃!这是一次有针对性的、带有恐吓和宣言性质的行动!
作案者,很可能就是郑宏播下的“种子”之一!一个或许就潜藏在大学城附近,受到郑宏思想影响,并开始用这种极端方式“实践”的模仿者!
“他就在附近。”陈默看着窗外大学校园里熙熙攘攘的年轻面孔,对老李说,“一个潜在的、危险的模仿犯。他可能很年轻,对社会不满,容易被极端思想吸引,并且……正在尝试将想法变为行动。”
范围依然很大,但目标已经清晰了许多。
警方加强了对大学城区域的巡逻和监控,特别是对韩副教授及其住所的暗中保护。同时,围绕韩教授的社会关系、他所教授课程的学生、以及可能接触到他那篇争议文章的人群,进行了细致的排查。
陈默则再次深入研究起郑宏的档案,试图找出他可能进行“思想传播”的渠道。除了网络,他还有没有可能通过线下途径物色和影响目标?
就在排查进行到第三天时,负责监控大学城周边网吧和咖啡馆的便衣,传来了一个消息。他们发现一个年轻男子,连续几天在同一家咖啡馆的固定座位上,使用公共电脑浏览一些关于犯罪心理学、社会契约论以及……绳艺历史的网页。他的神态专注,偶尔还会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更重要的是,便衣拍到的模糊侧影,与之前ATM存款人(郑宏)的影像虽然不同,但其坐姿和某些小动作,流露出一种刻意的、模仿成年人的沉稳。
“盯住他!确认身份!”老李在指挥中心下令。
便衣队员巧妙地靠近,获取了该男子丢弃的咖啡杯,成功提取到了DNA。与数据库快速比对……没有匹配记录。
但通过咖啡馆的会员信息(他使用手机支付),警方确认了他的身份——杨锐,二十二岁,本地一所理工科大学的大四学生,机械工程专业。
机械工程……对结构和力学的理解。
大四学生……处于思想活跃且容易偏激的时期。
警方没有立刻实施抓捕。而是对杨锐进行了全方位的背景调查和秘密监控。他们发现他独来独往,在校成绩中等,但私下阅读了大量哲学和社会学书籍,尤其痴迷于讨论“权力”、“秩序”、“混乱”的着作。在他的网络社交小号上,发布过一些晦涩的、充满愤世嫉俗意味的短句,其中一句是:“当规则成为枷锁,打破它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他的宿舍搜查(以其他名义进行)中,警方找到了几本打印的、关于法医现场勘查基础知识的资料(来源疑似郑宏泄露的那些),以及……一小卷深蓝色的尼龙绳。
证据链正在形成。
然而,陈默看着监控画面里那个还带着学生气的、眉头紧锁的杨锐,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
这只是一个开始。
郑宏播下的“种子”,绝不止杨锐一颗。那张照片上其他的绳结,又代表着谁?他们散布在城市的哪个角落?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破土而出?
杨锐被悄无声息地控制住,在他的背包里,警方找到了一份尚未实施的、“警告”另一位批评过司法系统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计划草图。
一个潜在的犯罪被扼杀在摇篮里。
喜欢大夏刑侦启示录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大夏刑侦启示录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