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玄奘自长安出发,一路向西而行,不久后一行抵达双叉岭,这里是“虎狼巢穴之地”。傍晚时分,他们被一群猛虎、长蛇围攻,两名随从当场被妖怪(寅将军、熊山君、特处士)抓住分食,唐三藏则被绑在树上,险些丧命。
危急时刻,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飘然而至,他鹤发童颜,身着白色长袍,手持拂尘,正是太白金星。太白金星口中念念有词,用咒语驱散妖怪,救下唐三藏,并告诫他:“前路艰难,需小心谨慎,自有护法神暗中保护。”
这是唐三藏出发后首次直面生死之境,让他意识到西行之路的凶险远超想象。
离了双叉岭后,唐三藏孤身前行,在山中遇到猎户刘伯钦(绰号“镇山太保”)。刘伯钦得知唐三藏是取经僧人,十分敬重,不仅邀请他到家中歇息,还讲述了自己曾因打猎杀生,一日梦中,只见无数冤魂缠身,凄厉惨叫,向他索命,吓得他冷汗淋漓。醒来后,母亲见他神情恍惚,询问缘由,劝他道:“儿啊,杀生太多,终会结下恶果,不如放下屠刀,改恶从善,方得平安。”自此,他便听从母亲劝告,不再肆意杀生。
次日,刘伯钦护送唐三藏前行,抵达两界山(原名五行山)。此山是大唐与西域的分界,也是“东土”与“西番”的屏障。
只见此山高耸入云,崔巍险峻,气势磅礴,宛如一头沉睡的巨兽,散发着令人敬畏的气息,山间时不时传来阴森的风声,仿佛鬼哭狼嚎,更增添了几分恐怖的氛围。
不多时,唐三藏便随着刘伯钦来到了山边。
那刘伯钦行走在这山上,犹如在平地上漫步一般轻松自如。
当他们行至半山之中时,刘伯钦停下脚步,转身立于路旁,对唐三藏说道:“长老,您便自行向前赶路吧,我这就告辞回去了。”
唐三藏听闻此言,急忙滚鞍下马,恳切地说道:“无论如何,还恳请太保再送我一程!”
刘伯钦无奈地解释道:“长老有所不知,此山名为两界山。东半边归我大唐管辖,西半边则是鞑靼的地界。西边的狼虫虎豹,向来不服我管束,我也不能越过边界,您只能独自前行了。”
唐三藏一听,心中不禁一阵惊慌。他下意识地伸出手,紧紧拉住伯钦的衣袖,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实在是难以割舍。
就在二人相互叮咛、依依拜别之时,突然从山脚下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叫喊声:“我师父来也!我师父来也!”
这突如其来的喊声,吓得唐三藏顿时呆立原地,惊恐万分,而刘伯钦也被惊得浑身一震,几乎站立不稳。
只听那刘伯钦道:“这叫声必定是那山脚下石匣中的老猿发出的。”
唐三藏满心疑惑,忙问:“究竟是什么老猿?”
刘伯钦解释道:“此山旧称五行山,后来因我大唐皇帝征西定国,便将其改名为两界山。早年间听老人们讲,在王莽篡汉之时,此山从天而降,山下镇压着一只神猴。这神猴不惧寒暑,无需饮食,自有土神负责监押,每日让他饥食铁丸,渴饮铜汁。从那时起直至今日,他竟冻饿不死。这呼喊之人,想必定是他无疑了。长老无需害怕,我们下山去一探究竟。”
唐三藏无奈,只得依从,牵着马缓缓下山。
行了不过数里,便瞧见在那石匣之间,果然有一只猴儿。
只见他急切地露着头,伸着手,朝着他们乱招手,口中叫嚷道:“师父,您怎么此时才来呀?来得好!来得好哇!快救我出来,我保您顺利前往西天!”
刘伯钦向来胆大,毫不畏惧地走上前去,轻轻为他拔去鬓边的杂草、颔下的绿莎,问道:“你有什么话要说?”
那猴儿答道:“我没啥可说的,叫那位师父过来,我有话问他。”
唐三藏上前问道:“你要问我什么?”
猴儿道:“您可是东土大王差遣前往西天取经之人?”
唐三藏道:“正是我,你问这做甚?”
猴儿道:“我便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只因犯下了欺瞒天庭之罪,被佛祖压在这山下。前些日子,有位观音菩萨,奉佛祖旨意,前往东土寻找取经之人。我恳请她救我出去,她便劝我莫再行凶作恶,皈依佛法,尽心尽力保护取经之人,一同前往西方拜佛求经,功成之后自会有莫大好处。因此,我日夜提心吊胆,时时刻刻盼着师父您来救我脱身。我愿保您取经,做您的徒弟。”
唐三藏听后,满心欢喜,说道:“你既有此等善心,又承蒙菩萨教诲,愿意归入佛门,只是我手中并无斧凿之类的工具,如何才能救你出来?”
猴儿道:“无需斧凿,只要您肯救我,我自能出来。”
唐三藏又问:“我若救你,你到底怎样才能出来?”
猴儿道:“这山顶之上,有我佛如来的金字压帖。您只需上山将那帖子揭起,我便可重获自由。”
唐三藏依言,转身恳切地央求刘伯钦:“太保啊,劳烦你与我一同上山走一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