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9 章 伦理定规与共识成
“向日葵情绪疗愈机构” 的会议室里,晨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明暗交错的条纹。张教授手里攥着一份厚厚的研究报告,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昨天接到三起咨询案例,都是其他机构用情绪锚点治疗时,过度挖掘患者童年创伤,导致患者出现二次伤害。再这样下去,我们辛苦建立的信任,迟早要被这些不规范的操作毁了!”
苏清鸢接过报告,指尖划过 “二次伤害”“伦理争议” 等字眼,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她想起小安刚接受治疗时的样子 —— 紧闭的房门、颤抖的肩膀,还有夜里惊醒时的哭声。如果治疗过程中稍有不慎,那些好不容易愈合的伤口,很可能会再次裂开。
“必须制定明确的伦理规范,” 林舟的声音打破了会议室的沉默,他面前摊着几份国际心理治疗伦理文件,“现在情绪锚点治疗越来越受关注,很多机构跟风开展,却连最基本的伦理底线都没有。我们得牵头制定规范,不仅保护患者,也为整个领域划定边界。”
消息传开后,国内顶尖的心理学专家、伦理学家,还有国际心理治疗协会的代表,都受邀来到公益基金,参与伦理规范的制定。可第一次会议,就陷入了激烈的争议。
“情绪锚点治疗的核心是‘个性化’,规范不能太死板,”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李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坚定,“比如创伤挖掘的深度,应该由治疗师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灵活调整,要是用条条框框限制死了,反而会影响治疗效果。”
“灵活调整?说得轻巧!” 中国政法大学的王伦理教授立刻反驳,他手里拿着一份患者维权案例,“去年有个机构就是以‘灵活调整’为由,强行挖掘患者的性创伤记忆,导致患者患上重度抑郁,甚至自杀未遂。没有明确的边界,治疗师很容易陷入‘为了效果不择手段’的误区!”
会议室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专家们分成两派,争论得面红耳赤。有人认为应该优先保障治疗效果,给治疗师更多自主权;有人则坚持要以患者安全为第一,制定严格的操作流程;还有人提出要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却又因为 “监督权限如何界定” 吵了起来。
苏清鸢看着眼前的争论,心里也泛起了波澜。她走到窗边,看着公益基金的孩子们在花田旁做游戏 —— 小宇正拿着画板,教莉莉画向日葵,两人的笑声像风铃一样清脆。她想起母亲的笔记里写过:“心理治疗不是修理机器,而是守护灵魂。每一个决策,都要对得起患者的信任。”
“大家先冷静一下,” 苏清鸢转过身,手里拿着母亲的笔记,“我想给大家看一段话,是我母亲生前写的。她说,‘情绪锚点治疗的目的,是帮患者找到阳光,而不是把他们推向更深的黑暗。治疗师的权力越大,责任就越重,伦理不是束缚,而是保护患者,也保护治疗师不迷失方向。’”
会议室里渐渐安静下来,专家们的目光都集中在苏清鸢手里的笔记上。张教授接过笔记,翻了几页,眼里满是感慨:“苏教授说得对,伦理规范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要让这个领域走得更稳、更远。我们可以分模块制定规范,比如‘创伤挖掘’‘锚点设置’‘隐私保护’,每个模块都兼顾灵活性和安全性。”
接下来的一个月,专家们每周都聚在一起讨论。有时候,为了一个细节,能从早上争论到深夜。就拿 “创伤挖掘的边界” 来说,李教授坚持 “治疗师可根据患者情绪波动调整深度”,王教授则要求 “必须提前告知患者挖掘范围,且每次挖掘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肯让步。
直到有一次,他们参观了公益基金的治疗现场。小安正在接受治疗,苏清鸢没有急于挖掘他的创伤记忆,而是引导他回忆和母亲一起种向日葵的场景。“你看,这是你画的向日葵,” 苏清鸢指着画板,声音温柔,“当时妈妈是不是笑着夸你画得好看?”
小安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嘴角也露出了笑容:“是!妈妈还说,等向日葵开花了,我们就去野餐,她会给我做我最爱吃的草莓蛋糕。”
治疗结束后,小安蹦蹦跳跳地跑出去,和小宇一起玩游戏。李教授看着这一幕,心里有了触动:“原来不强行挖掘创伤,也能达到治疗效果。或许,我们应该把‘积极记忆强化’纳入规范,让治疗师更多地关注患者的优势,而不是一味地盯着创伤。”
王教授也点了点头:“我之前太关注‘限制’,却忽略了‘引导’。规范里不仅要明确‘不能做什么’,还要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比如如何用积极记忆建立锚点,如何判断患者的情绪承受极限。”
分歧渐渐化解,规范的框架也慢慢清晰起来。他们将规范分成 “患者权益保护”“治疗操作流程”“第三方监督机制” 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条款,既明确了边界,又保留了灵活调整的空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