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牧民们更直观地了解项目,林舟特意组织了一批牧民代表去驰远集团参观。在驰远的新能源展厅里,大家看到了光伏板下的牧草长势喜人,看到了风力发电机的环保设计,还看到了其他地区绿能项目带动当地发展的案例。萨仁看着屏幕上牧民们在项目上工作的场景,小声对巴图说:“老爷子,你看他们脸上都笑盈盈的,要是我们也能这样,以后就不用靠天吃饭了。”
参观回来后,巴图主动找到林舟,提出了牧民们的诉求:“补偿款要一次性预付三年,项目上的工作要优先雇佣我们嘎查的人,还要保证我们的牛羊有地方放牧。”林舟当场答应:“没问题!补偿款明天就打到嘎查的集体账户上,由您和牧民代表一起管理;项目上的运维、保洁、安保等岗位,全部优先招聘当地牧民,我们还会组织免费培训;我们已经规划了专门的放牧区域,比原来的草场还大,还会建标准化的牲畜棚圈。”
协议签订的那天,嘎查里举行了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林舟和巴图一起点燃了篝火,牧民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烤全羊的香气飘满了整个草原。张老头特意从北京赶来,带来了一车向日葵馒头,分给在场的每个人:“这叫‘向阳而生’,祝咱们的草原越来越绿,日子越来越红火!”林舟咬着馒头,看着牧民们开心的笑脸,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这个项目不仅是一个能源工程,更是一个民心工程。
项目开工后,嘎查里的青壮年几乎都加入了建设队伍。萨仁的丈夫巴特尔成了一名光伏板安装工,每天穿着统一的工装在工地上忙碌,月薪拿到了6000元,比原来放牧一年的收入还高。“以前我总担心下雨下雪影响放牧,现在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心里踏实多了,”巴特尔拿着工资卡,给萨仁买了新的蒙古袍,“等项目建成了,我们就盖新房子,让孩子们去旗里上最好的学校。”
可施工过程中还是出了意外。一天夜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袭击了工地,几顶临时帐篷被吹倒,部分施工设备被损坏。巴图老爷子得知消息后,立刻组织牧民们带着绳索、毡布赶来帮忙。大家冒着狂风,一起固定设备、修补帐篷,直到天亮才把损失降到最低。林舟看着牧民们布满沙尘的脸,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谢谢大家,你们真是我们的亲人。”巴图拍着他的肩膀:“现在项目是我们共同的家,家里出事了,我们当然要帮忙。”
为了感谢牧民们的支持,林舟决定在嘎查里建一所“绿能希望小学”,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专业的老师,让牧民的孩子能在家门口接受良好的教育。苏清鸢也赶来参加了学校的奠基仪式,她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样子,对林舟说:“你做的这件事,比建十个电站都有意义。教育是最好的投资,这些孩子就是草原的未来。”
两年后,绿色能源项目顺利建成。当第一度清洁电力输送到电网时,草原上举行了盛大的并网仪式。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片银色的海洋;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在风中匀速转动,像一个个巨大的风车。国家能源局的领导亲自赶来剪彩,高度评价这个项目:“这是我国风光互补能源项目的典范,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清洁能源,还带动了当地牧民脱贫致富,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并网当天,巴特尔作为牧民代表发言。他穿着崭新的西装,手里拿着话筒,声音洪亮:“以前我们靠放牧为生,看天吃饭;现在我们是绿能项目的员工,靠双手致富。感谢林氏集团,让我们的草原越来越绿,日子越来越红火!”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巴图老爷子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看着远处的光伏板,眼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项目运营后,每年能为国家节省标准煤1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万吨,相当于种植了1.1亿棵树。北京、天津等周边城市的空气质量因此得到了明显改善,雾霾天数减少了30%。苏清鸢的情绪疗愈机构里,很多患者都说:“现在的天空越来越蓝,心情也越来越好了。”
林氏集团还在项目周边发展了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了“绿能草原旅游区”。游客们可以参观光伏电站、风力发电场,体验牧民的生活,还能乘坐观光小火车欣赏草原风光。萨仁开了一家牧家乐,专门为游客提供手抓肉、酥油茶等特色美食,生意火爆得不得了。“每个月能赚两万多块,比原来想都不敢想,”萨仁笑着给游客端上奶茶,“这都是托了绿能项目的福。”
年底,项目获得了“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工程”的称号。林舟带着巴图老爷子和牧民代表去北京领奖,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巴图激动地说:“我们草原牧民,以前只知道放羊放牛,现在我们也成了绿色能源的建设者、受益者。我们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的草原不仅能养牛羊,还能为国家发电,为地球降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