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接过蒸糕,咬了一口,玉米的清甜混着肽的醇香在嘴里散开:“是啊,明年不仅有玉米肽美食,还能看到越南的竹编挂饰卖到欧洲,肯尼亚的玉米长到一人高,非洲的红稻装满更多粮囤。等周末,咱们一起给肯尼亚的小朋友寄些幼苗种子,让他们也试试种玉米,感受春天的味道。”念念立刻点头:“我要在种子袋上画小玉米,再写一句‘一起等春天’,让他们知道,我们在等他们的好消息!”
晚饭后,陈砚回到办公室,打开全球协作平台。屏幕上,各地的实时画面让人暖心——肯尼亚的赵师傅已经修好了温控系统,棚内温度稳定在25℃,工人正忙着准备播种;越南竹艺分坊里,东北匠人和当地匠人围坐在一起,拿着模板讨论挂饰设计,竹丝在指间翻飞;非洲基地的工人清理完太阳能板,智能水肥系统重新启动,管线里的水流声透过麦克风传来;美洲的米勒博士正对着镜头调试灌装设备,身后的“玉米肽绿茶饮料”包装样品整齐排列。
他点开《冬季筹备收尾台账》,在“肯尼亚温控修复”“非洲光伏清理”等条目旁打上“已完成”的勾,然后新增“美洲检测专家支援”“越南订单赶工”等任务。刚编辑完,越南基地的视频请求弹了出来,屏幕里的匠人举着一个刚编好的挂饰——竹丝编出欧洲的雪花图案,边缘缀着东方的流苏,中间刻着“2024协作新年”的字样:“陈城主,您看这个设计怎么样?欧洲超市的采购说特别喜欢,还想追加3000件订单!”
陈砚看着挂饰,笑着说:“太漂亮了!既有欧洲的浪漫,又有东方的精致,赶紧安排匠人赶工,别耽误了交货。另外,让设计组把这个图案注册成‘协作专属纹样’,以后越南竹艺分坊就能用这个纹样开发更多产品,形成自己的特色。”匠人兴奋地说:“我们已经在画新图案了,想把全球基地的标志性作物都编进去,让挂饰变成‘协作地图’!”
挂了视频,陈砚站起身,走到窗边。窗外的雪籽还在飘落,育苗基地的灯光却像一团暖火,照亮了漆黑的夜空。他想起年初刚启动新基地筹备时的场景——那时肯尼亚的红土还没平整,越南的竹坊还是一片空地,美洲的生产线只是一张图纸;如今,育苗棚能恒温育苗,竹坊能赶制跨境订单,生产线即将投产,这些变化里藏着每一位伙伴的汗水与坚守。
第二天一早,陈砚刚到办公室,就收到了几个好消息——张工已经出发去美洲,随身携带的检测设备和包装方案都已准备妥当;东北支援越南的匠人已抵达,开始投入订单赶工;非洲基地的太阳能板恢复正常供电,智能水肥系统稳定运行;肯尼亚育苗棚的种子已准备就绪,下周就能播种。他把这些消息整理好,发到全球联络群,很快就收到了各地的回复——米勒博士发来了生产线的调试视频,越南基地发了匠人赶工的照片,肯尼亚基地则发了种子的特写,颗粒饱满,透着生机。
上午十点,全球协作“早春筹备视频会议”准时召开。屏幕里,各地代表的脸上满是期待——卡伦站在非洲红稻地块前,身后的智能水肥管线延伸向远方;米勒博士在美洲生产线旁,手里拿着玉米肽样品;玛丽团长坐在欧洲超市的货架前,身边摆着越南竹编挂饰的样品;李建国则在东北竹艺分坊,匠人正忙着制作支援越南的工具。
“今年早春,咱们要重点做好四件事,为全年协作开个好头。”陈砚看着屏幕里的伙伴,语气坚定,“第一,肯尼亚育苗棚下周完成‘抗寒甜玉米5号’播种,非洲红稻扩种地块做好春播前的最后整地;第二,美洲玉米肽生产线月底前完成最终检测,下个月正式投产,同步推出‘玉米肽绿茶饮料’;第三,越南竹艺分坊赶完欧洲订单后,启动‘智能竹编工作台’培训,让更多当地匠人掌握新技术;第四,东北竹艺分坊研发‘春播专用竹制农具’,赶在播种前送到各个基地。”
“我们非洲区保证完成红稻地块整地!”卡伦立刻表态,指着身后的拖拉机,“咱们的智能整地机已经调试好,一周内就能把20万亩地整完,还会按要求施足底肥,等着春天播种红稻!”玛丽团长也笑着说:“欧洲超市已经预留了玉米肽饮料的货架,还想跟咱们签长期供货协议,等产品一投产,就能立刻上架销售!”李建国则补充道:“东北的竹制农具已经开始制作,除了播种用的,还做了除草、施肥的工具,保证能满足各个基地的需求。”
会议结束后,陈砚带着戴维斯来到竹艺工坊。老周正和匠人一起,给“春播专用竹制农具”加装智能配件——播种器上装了“株距传感器”,能自动调整播种间距;施肥勺上刻了“用量刻度”,还能连接手机APP记录施肥量。“陈城主,您看这农具!既保留了竹艺的轻便,又加了智能功能,农户用着方便,还能提高播种效率!”老周举着播种器演示,传感器在阳光下闪烁着红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