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城外,十里长亭,此刻已是人山人海。
时值仲夏,阳光炽烈,却远不及此刻汇聚于此的人心炽热。渭水河畔的官道被打扫得一尘不染,道路两旁,新栽的柳枝轻拂,仍有民夫在不断洒水净道。禁军士兵盔明甲亮,手持长戟,排成厚实的人墙,将汹涌澎湃的人潮阻隔在道路两侧。
从城门直到十里外的接官亭,黑压压尽是翘首以盼的人群。农夫放下了锄头,工匠走出了作坊,商贾歇了业,学子停了课。更有许多须发皆白的老者,在家人的搀扶下,颤巍巍地站在高处,浑浊的眼中闪烁着激动与期盼的光。
今日,是陇右凯旋大军部分主力班师回朝的日子。
自先帝刘备驾崩,丞相诸葛亮五次北伐,虽屡有斩获,却何曾有过如今日这般,拓土千里,置郡设府,将魏军主帅司马昭打得狼狈北窜的煌煌大胜?这份迟来已久的胜利,如同甘霖,滋润了季汉军民压抑太久的雄心,也点燃了他们胸中积郁的豪情。
“来了!来了!”不知是谁率先发出一声高喊,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官道的北方尽头。
地平线上,先是出现了一面旗帜。
那是一面玄黑色的旗帜,旗帜中央,金色的龙纹爪牙狰狞,紧紧抓握着一柄利剑,周围环绕着七十二颗星辰——正是天子亲军,功勋卓着的龙渊军的战旗!
紧接着,更多的旗帜如同森林般涌现。姜字大纛、王字将旗、汉字红旗…猎猎旌旗,迎风招展,仿佛一片移动的雷霆乌云,带着沙场特有的铁血与肃杀之气,缓缓迫近。
蹄声如雷,由远及近,震得大地微微颤抖。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龙骧营的铁骑。骑士们皆身着玄色新式“贞观甲”,虽然甲胄上布满刀劈剑凿的痕迹,甚至不少人的甲叶上还带着暗沉的血痂,但他们队列整齐,控马娴熟,每一个人的腰杆都挺得笔直,眼神锐利如鹰。经过战火与鲜血的洗礼,这支倾注了刘禅心血的精锐铁骑,已然褪去了新练成军时的青涩,散发出百战雄师的凛冽锋芒。阳光照在他们的铁甲和枪尖上,反射出令人心悸的寒光。
铁骑之后,是步伐铿锵的步兵方阵。他们扛着长矛,挎着环首刀,盾牌负于身后。他们的脸上带着风霜之色,衣衫破损,但精神昂扬,每一步踏下,都带着无言的坚定与自豪。他们是略阳血战中顶住司马昭疯狂进攻的中流砥柱,是用血肉之躯筑起季汉新边疆的英雄。
人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大汉万岁!”
“陛下万岁!”
“恭迎将士凯旋!”
“快看!那是王大将军!”
“还有姜大将军!”
鲜花、瓜果、煮熟的鸡蛋、甚至女子手中的香帕,如同雨点般抛向行进的军队。孩子们兴奋地尖叫着,试图挤到最前面,去触摸那些传说中的英雄。
在众将的簇拥下,姜维与王平并辔而行。
姜维依旧是一身亮银甲,外罩素袍,面容清癯,目光深邃。他不断地向道路两旁欢呼的民众拱手致意,嘴角带着一丝淡淡的、却足以慰藉一切辛劳的笑意。只是那眼底深处,却藏着一抹不易察觉的沉重。此战虽胜,却代价不菲,且未来的路,更长,更艰。
旁边的王平,则显得豪迈许多。他骑着高头大马,声若洪钟,不时发出爽朗的大笑,向着熟悉的部将和民众挥手。略阳守城战的巨大压力似乎并未在他身上留下太多阴霾,反而更添了几分老而弥坚的悍勇。他享受着这应得的荣耀,目光扫过人群,充满了欣慰。
军队并未入城,而是在城外早已搭建好的凯旋大营驻扎下来。唯有功勋将领及部分仪仗,继续前行,前往南郑城中心的天坛广场,那里,皇帝陛下将亲自主持凯旋献俘与犒军大典。
南郑城中,更是万人空巷。主要街道两侧的楼阁窗户全部打开,挤满了观看的人群。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几乎要将这座城市的屋顶掀翻。
天坛广场上,旌旗招展,仪仗森严。
刘禅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立于高高的天坛之上。左右文武百官,皆着朝服,肃然而立。阳光照在皇帝的冕旒上,珠玉摇曳,光华流转,让人看不清他此刻的表情,只觉得威严肃穆,如同天神下凡。
当姜维、王平等一众将领,押解着数百名垂头丧气的魏军将校级俘虏,步行走过长长的御道,来到天坛下时,全场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臣!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姜维!”
“臣!镇北大将军,王平!”
“奉陛下之命,北伐陇右,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今克复失地,擒获敌酋,凯旋而归!谨向陛下献俘!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震四野。
繁琐而庄严的献俘仪式按礼制进行。礼官高声唱诵着胜利的祷文,将士们山呼万岁。刘禅接受了象征胜利的金斧,并发表了一番简短而有力的讲话,无非是褒奖将士之功,重申汉贼不两立之志,展望光复中原之未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