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接过文件,感觉手中的笔突然变得无比沉重。这是一份普通的材料报验单,但在签名栏上,技术负责人:周远这几个字让他喉咙发紧。他深吸一口气,仔细检查了所有数据后才郑重签下名字。
雨季的到来给地基施工带来了额外挑战。连续几天的暴雨让工地变成了泥潭,旋喷桩施工被迫中断。周远每天都要检查基坑支护系统的监测数据,确保边坡安全。
周工!B监测点数据异常!一个雨夜,值班技术员紧急来电。周远立刻赶到现场,发现基坑西北角的位移监测值已经超过警戒线。
雨水像银针般刺在周远的安全帽上,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显得格外微弱。他蹲在基坑边缘,仔细观察裂缝的发展情况,泥水浸透了工装裤也浑然不觉。
必须立即疏散基坑内人员,周远对赶来的陈默说,同时启动应急支护预案。
陈默皱眉:还没到警戒值上限,冒然停工损失很大。
等到了上限就来不及了,周远坚持己见,位移速率在加快,而且雨势还在增大。
两人争执不下,最终陈默妥协:你是技术负责人,你决定。但后果你承担。
周远拿起对讲机,下达了疏散指令。半小时后,当最后一批工人撤离基坑,伴随着一声巨响,西北角约十五米长的边坡轰然滑塌,大量泥水涌入基坑。
现场一片哗然。陈默的脸色变得煞白——如果不是及时撤离,后果不堪设想。
抢险工作持续了整个通宵。周远始终站在第一线,协调支护队伍加固边坡,指挥抽水设备排水。当黎明来临,雨势渐小,险情终于得到控制。
张振国赶到现场时,周远正靠在临时指挥部的墙边打盹,浑身泥水,安全帽歪在一边。
小子,张振国叫醒他,你救了至少二十条命。
周远勉强睁开酸涩的眼睛:支护方案需要优化,我想...
回去睡觉,张振国打断他,明天再想工作。这是命令。
这场险情成为了项目部的转折点。周远的技术判断和应急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连一向冷淡的陈默也开始认真听取他的意见。更重要的是,整个团队的安全意识被彻底唤醒——在工程领域,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酿成大祸。
雨季过后,地基施工进入高潮。旋喷桩机日夜不停地运转,将水泥浆液高压注入地层,形成坚固的桩体。周远几乎住在了工地上,跟踪每一根桩的施工参数,确保质量万无一失。
周副组长,一天清晨,旋喷桩班组长老赵找到周远,3号机的压力表有点问题,读数忽高忽低。
周远立即叫停了3号机的作业,并亲自检查设备:压力控制不准会直接影响桩体质量,必须更换仪表后才能复工。
老赵面露难色:工期这么紧,停半天就...
停一天也得停,周远态度坚决,质量问题上没有商量余地。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张振国耳中。当天下午,他在工地巡查时特意走到周远身边:听说你今天叫停了3号机?
周远心头一紧:是的,压力表不准,我担心...
做得好,张振国打断他,这才像个技术负责人该有的样子。
随着一根根旋喷桩的完成,地基开始显现出雏形。周远站在观测台上,看着这片由自己参与设计的坚实基础,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涌上心头。这些埋藏在地下的桩体不会被人看见,但它们将支撑起328米的摩天大楼,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里屹立不倒。
想什么呢?刘浩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他被临时抽调来支援云端之塔的测量工作。
周远笑了笑:想这些桩子能不能撑到我退休。
刘浩大笑:放心吧,等这楼成了城市地标,你可以指着它对孙子说看,地基是你爷爷设计的
两人正说笑间,周远的手机响了。是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通知:鉴于他在云端之塔项目中的表现,被推荐参加集团青年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需要准备述职报告和未来发展方案。
周远盯着手机屏幕,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培养计划是中建东方针对有潜力年轻工程师设立的重要平台,入选者将获得系统培训和重点培养,通常需要至少五年工作经验才有资格被推荐。
怎么了?中彩票了?刘浩好奇地问。
周远把手机递给他看,刘浩吹了声口哨:可以啊周工!这是要平步青云了!
喜悦过后,周远很快冷静下来。他清楚,这个机会背后是更大的责任和挑战。而且,述职报告需要项目总工林为国的推荐——这位行业泰斗会如何评价一个刚工作不到一年的新人?
第二天的技术例会后,周远鼓起勇气拦住了林为国:林总,关于青年技术骨干培养计划,我想请教您的建议。
林为国打量着他,花白的眉毛下双眼炯炯有神:年轻人,知道为什么我同意推荐你吗?
周远摇头。
技术好的工程师不少,林为国说,但有胆量坚持正确技术路线的不多。那天你敢质疑设计参数,我就知道这小子有点东西。老人拍了拍周远的肩膀,报告好好写,别给我丢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