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郊,国家矿业档案馆的地下特藏室里,周远揉了揉酸胀的眼睛。三天来,他几乎翻遍了1978年前后的所有勘探报告,却再没找到那个神秘的三个菱形符号。
同志,我们还有十分钟闭馆。管理员敲了敲玻璃门提醒道。
周远叹了口气,正准备收拾资料,目光却落在角落一个灰色金属柜上。柜门上贴着一张早已褪色的标签:79-86 特殊项目。
那个柜子里的资料能查阅吗?
管理员摇摇头:需要部级介绍信。那些是三菱形计划的档案。
周远的手指微微发颤。三个菱形!他装作漫不经心:哦,就是那个稀土勘探项目?我导师张建国参与过。
张工?老管理员推了推眼镜,你是他学生?他犹豫片刻,压低声音,等着。
五分钟后,周远面前摆着一本薄薄的蓝色文件夹。封面除了三个烫金菱形外,只有一行小字:草楼铁矿伴生矿种调查(1978-1979)。
翻开第一页,周远就屏住了呼吸。这是一份稀土元素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草楼铁矿东翼B3区域存在高纯度钕、镨等轻稀土矿脉,品位之高在当时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报告签字栏赫然并列着两个名字:姬云峰(地质组)、张建国(技术组)。
可以拍照吗?周远轻声问。
老管理员摇头:看可以,不能记录。他指了指墙上的监控,你也从没来过这儿,明白吗?
接下来的四十分钟,周远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份尘封四十年的档案。越看越心惊——三菱形计划原来是一项绝密战略调查,旨在评估草楼稀土矿的军事应用价值。但在1979年初,项目突然终止,所有样本和数据被封存,原因是国际形势变化。
最关键的发现是在档案最后一页:一张黑白照片上,年轻的张工和一位面容严肃的男子(标注为姬云峰)站在草楼矿井口,手里举着一块泛着奇异蓝光的矿石。照片边缘有个模糊的人影,被红笔圈出并标注:李XX(翻译),ST代表?
周远猛地合上文件。李XX很可能就是丽莎·陈的祖父,ST集团现任CEO李察的父亲!这意味着,ST集团对中国战略矿产的觊觎,早在中美建交前就开始了。
时间到了。管理员收走文件夹,对了,刚才有人找你。他递给周远一张便条,上面打印着一行字:【今晚8点,五道口成府路蓝旗咖啡馆。关于我父亲和三个菱形。——姬彪飞】
---
蓝旗咖啡馆藏在成府路的一条小巷里,装修风格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周远推门进去时,姬彪飞已经坐在最里面的卡座,面前摆着两杯黑咖啡和一个锈迹斑斑的金属盒。
你查到了什么?姬彪飞开门见山,眼睛里的血丝显示他这几天也没怎么睡。
周远谨慎地选择措辞:三菱形计划,稀土矿调查,你父亲和张工都是核心成员。
姬彪飞冷笑一声,推过金属盒:看看这个。
盒子里是一块拳头大小的矿石,在昏暗灯光下泛着微弱的蓝色荧光。周远一眼认出,这和档案照片上张工手持的样本一模一样。
父亲留下的。藏在书房暗格里,连同这个。姬彪飞又拿出一本皮面日记,他死后,家里被人翻过三次,但他们没找到。
周远小心地翻开日记。1978年12月15日的记录格外刺目:
今日确认草楼样品含镨0.8%、钕1.2%,远超工业品位。但李姓翻译私自取样送检,被张建国当场抓获。上级却命令我们停止调查,称国际合作重于局部发现。荒唐!这是战略资源!
往后翻,1979年1月的记录越来越潦草:
样品数据被篡改,稀土含量被故意低估。张坚持向上反映,我犹豫了。家有老小...
最后一篇写于1979年3月,只有寥寥数语:
项目终止。张今日离京,带走真样本。李威胁说ST已获知全部情报。风雨欲来。
周远抬头:ST集团那时在中国有业务?
没有。姬彪飞啜了口咖啡,但李铭——也就是丽莎·陈的祖父,当时在冶金部外事司工作,能接触所有勘探报告。他指了指矿石,父亲说这种稀土矿特别适合制造精确制导武器。七十年代末,某些国家非常需要...
窗外,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过,刺耳的警笛声打断了谈话。周远突然想起什么,从手机调出天工系统的核心算法图:你看这个。
姬彪飞皱眉:压力自适应模型?
不,是稀土矿的衰变特征曲线。周远放大图片,天工系统能预测岩层断裂,是因为算法基于某种矿物的应力反应模式。我一直以为是张工独创,现在看...他指着日记里的一页草图,这是你父亲画的稀土矿热力学性质图,几乎一样。
两人沉默对视,都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天工系统的核心技术,可能源自四十年前那个被掩埋的战略发现。而ST集团如今对这项技术的疯狂追逐,背后藏着比商业利益更深的目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