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一股巨大的疲惫感瞬间席卷全身。他走到加固好的侧壁前,伸手用力推了推那新换上的支撑木,纹丝不动。又仔细检查了“托梁”和斜撑的各个连接点,确认牢固无误。他点了点头,转向张振国和周围同样疲惫却眼神发亮的工人们:“干得好!大家辛苦了!抓紧清理淤泥,重新铺设碎石垫层!基础底板,今天必须恢复浇筑!”
随着险情的解除,整个基坑工地仿佛从一场噩梦中苏醒,爆发出更加猛烈的干劲。清理淤泥的铲锹挥舞如飞,抽水泵的轰鸣更加有力。搅拌机重新开始转动,发出沉闷而充满生机的咆哮。灰白色的混凝土浆沿着溜槽奔涌而下,像一股驯服的洪流,带着湿漉漉的沉重气息,覆盖住那些被淤泥玷污过的钢筋骨架,将它们牢牢地包裹、凝结。工人们穿着高筒胶鞋,在冰冷的混凝土浆中奋力推平、振捣。铁锹与混凝土摩擦的沙沙声、振捣棒嗡嗡的蜂鸣声,汇成一首粗粝而雄浑的劳动交响。
周远站在一旁,看着混凝土一点点吞噬掉钢筋,构筑起坚实的底板基础。一夜的惊心动魄和殚精竭虑,似乎都随着这灰色的浆液沉淀了下去。他走到基坑边缘,望着远处。雨彻底停了,铅灰色的云层裂开缝隙,几缕金红色的晨曦顽强地穿透下来,洒在湿漉漉的工地围墙和远处低矮的民居屋顶上。工地上高音喇叭开始播放激昂的进行曲,混合着搅拌机的轰鸣、铁锹的刮擦、工人的号子,在清冷的晨风中回荡。
就在这时,技术员小李深一脚浅一脚地跑了过来,手里拿着几张湿漉漉的电报纸:“周总工!兰州!兰州那边的急电!”
周远心头一紧,立刻接过。电报纸上的字迹被雨水晕开了一些,但关键信息清晰可见:“兰州地铁一期勘探遇流沙层,厚逾十米,传统井点降水失效,开挖受阻,情况危急,请求总公司技术支援!”
兰州!黄河之畔,地质条件之复杂闻名全国。十米厚的流沙层,如同潜伏在地下的噬人沼泽,足以让任何施工者望而生畏。传统井点降水,靠的是在四周打井抽水降低地下水位,但在这种颗粒极细、渗透性极差的深厚流沙层中,水根本抽不干净,强行开挖,流沙会像液体一样瞬间涌入,后果不堪设想。
周远捏着电报,指关节微微发白。北京1号线的暴雨、管涌、塌方刚刚平息,西北的“流沙之困”又如同新的战鼓擂响。他抬起头,目光越过刚刚浇筑的、还散发着湿冷气息的混凝土底板,投向遥远的大西北方向。那里,同样有一群人在泥泞与流沙中挣扎,同样需要新的技术方案去劈开前路。
“回电,”周远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带着一种穿透空间的力度,“告知兰州方面,暂停强行开挖,避免扩大险情。我立刻着手研究流沙层处置方案,不日将技术方案及要点发往兰州。让他们务必稳住现场,做好数据收集,尤其流沙层厚度、粒径、渗透系数、地下水流向,越详细越好!”
“是!”小李立刻记录。
周远转身,最后看了一眼脚下这片刚刚经历风雨洗礼、正重新焕发生机的基坑。初升的阳光正驱散最后的阴霾,照亮了泥泞中拔地而起的钢筋丛林和逐渐成型的灰色基础。冰冷的混凝土气息混合着泥土的腥味、柴油的烟味,扑面而来。这是北京地下铁道的基石,是共和国地下长龙的起点。
他深吸了一口这混杂着困难与希望、沉重与生机的空气,大步流星地走向工地指挥部那座简陋的砖房。桌子上,除了堆积如山的北京1号线图纸和报告,很快将铺满来自遥远兰州的勘探数据和地质图。灯光下,他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壁上,如同一个永不疲倦的拓荒者。
新的挑战,新的战场,已在千里之外等待。这地下长龙的筋骨,注定要在不断涌现的难题与一次次的攻坚克难中,一寸寸锻造,一寸寸延伸。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