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信号系统图上画了几个分解的框:“轨道电路检测列车占用,是‘眼睛’;联锁逻辑判断进路安全,是‘大脑’;控制道岔和信号机,是‘手脚’。为什么非得用苏联的‘大脑’?我们的‘眼睛’(国产移频轨道电路)精度够不够?如果够,我们就给它配一个我们自己的、更可靠的‘大脑’!”
“我们自己的…大脑?”小孙有点懵。
“用继电器搭复杂逻辑,不稳定是必然。但逻辑本身,是清晰的规则!”周远的眼神锐利如刀,“研究用安全型继电器搭建核心的、最基础的联锁逻辑,保证绝对安全。把复杂的、需要频繁判断的进路控制逻辑,”他顿了顿,说出一个在当时极为超前的词,“用计算机来实现!”
“计…计算机?”小孙和旁边几个工程师都倒吸一口冷气。那庞大的、占据整个房间的电子管机器?用在环境恶劣、震动频繁、要求分秒不差毫厘无误的地铁信号控制上?这听起来比“斩波”还像天方夜谭!
“不是现在机房里的大家伙!”周远仿佛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是专用的、工业化的、经过特殊加固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把复杂的逻辑运算交给它,让它来快速、准确地排列进路,指挥继电器组成的‘手脚’去动作!继电器只执行最直接、最硬接线的安全命令!这叫…‘电子联锁’!核心安全逻辑用继电器保底,运算效率靠计算机提升!两条腿走路,既安全,又灵活!”
小孙的呼吸变得急促,脸因为激动而涨红。这个构想,如同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电子联锁…计算机控制…我的天…周总工,这…这要是成了,我们可就…”
“路还很长!”周远打断他,语气凝重,“当务之急,是确保基础安全。立刻组织精干力量,吃透国产移频轨道电路的原理和抗干扰极限!同时,梳理出所有关键进路的核心安全联锁逻辑,用最可靠、最少环节的继电器搭建出来,作为过渡期的保底方案!计算机控制的研究,同步启动!向科研院所求援,寻找最可靠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原型和人才!记住,安全,是信号系统的命!命,必须攥在自己手里!”
命令如同投入深水的巨石,在机电团队中激起巨大的波澜和动力。两条战线在幽深的隧道和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同时铺开。
**“斩波心”战场:** 由部里紧急协调组建的功率半导体攻关组迅速成立。材料专家在高温炉前日夜守候,调整掺杂配方,测试晶圆特性;电力电子工程师在试验台上反复烧毁又重来,优化管芯结构、触发和保护电路;散热工程师设计着风冷、水冷甚至油冷的复杂散热器,计算着热流的每一条路径。每一次微小的参数优化,每一次耐压和通流能力的微弱提升,都伴随着巨大的欢呼和更深的焦虑。失败是常态,成功如同黑暗隧道尽头遥不可及的光点。周远定期听取汇报,面对一次次“又烧了”的沮丧消息,他的回应永远只有一句:“分析原因,继续试!参数记录好,失败也是数据!” 同时,另一组人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用示波器和逻辑分析仪,对着几块插满元件的试验板,艰难地调试着PWM控制算法。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如同在捕捉虚无缥缈的“驯龙”密码。
**“电子脑”战场:** 信号团队的老工程师们,如同老匠人般,用最粗粝的双手和最严谨的头脑,在巨大的配线端子排前,一根线一根线地搭建着核心安全联锁的“钢铁逻辑”。每一个继电器触点的闭合与断开,都对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安全铁律。与此同时,几位戴着厚厚眼镜、从大学和研究所借调来的年轻计算机工程师,正围着一台体积庞大、嗡嗡作响的晶体管计算机(已经是当时能找到的最先进“小型机”),小心翼翼地输入着用打孔纸带承载的、描述道岔、信号机和轨道区段关系的逻辑程序。屏幕上闪烁的绿色字符,代表着通往未来的另一种可能。隧道里,国产移频轨道电路的抗干扰测试也在同步进行,工人们推着模拟列车轮对的金属块在轨道上移动,工程师们紧张地记录着接收端信号的每一个细微畸变。
隧道深处,时间仿佛被拉长。幽闭的空间里,只有设备运行的嗡鸣、调试指令的短促呼叫、以及图纸翻动的沙沙声。巨大的变压器、粗壮的电缆、闪着金属冷光的开关柜,如同巨兽的器官,被小心翼翼地吊装、定位、接线。周远的身影穿梭在各个关键节点。他可能蹲在变流器试验台前,盯着示波器上那决定“斩波”成败的关键波形;下一刻,他又出现在信号设备室,仔细检查继电器触点是否擦拭得光亮如新,接线端子是否紧固到位;或者,他站在深邃的轨道旁,用手持场强仪测试着轨道电路信号的稳定覆盖范围,微弱的电磁场在他周围无声地脉动。他的目光扫过之处,无论是老工程师鬓角渗出的汗水,还是年轻技术员熬夜后通红的双眼,都清晰地映在他心里。他知道,他逼着大家走上了一条异常艰难的路,但这是通向自主可控的唯一路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