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眼睛一亮:您是想...
技术标准之争,也该让社会公众了解真相。周远目光坚定,中国基建不能总被既得利益集团绑架。
第二天的评审会上,火药味比前一天更浓。周远刚走进会议室,就感受到数道不善的目光。梁副院长正和几位专家低声交谈,见他进来立即停止了对话。
王志强司长开门见山:昨天各位对安全系数的争议很大。周总工,你们有补充材料吗?
周远站起身,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投影幕布前,亲自操作电脑调出一组幻灯片:在讨论具体数字前,我想先分享一个故事。
屏幕上出现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年轻的周远和苏联专家安德烈站在北京地铁1号线的隧道里,手里拿着老式水平仪。
1971年,我的导师安德烈告诉我,苏联地铁标准规定隧道轴线偏差不得超过50毫米。我问为什么是这个数,他说因为德国人这么定的。周远的声音平静而有力,当时我就想,什么时候中国人能制定自己的标准。
他切换到下一张图:复八线抢险时的现场照片,泥水横流的隧道里,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
三十年后,我们在复八线遇到了苏联标准无法解决的难题。如果机械照搬1.5的安全系数,工程根本没法推进;但如果盲目提高到2.0,又会造成巨大浪费。最后,我们基于北京地层特性和新材料性能,创新性地提出了动态安全系数的概念。
梁副院长不耐烦地打断:周总工,历史情怀不能代替技术论证。安全系数是百年工程实践的结晶,不是几个创新案例就能推翻的!
恰恰相反,梁院长。周远点击遥控器,屏幕显示出张明昨晚整理的统计分析图,这是全国126个地铁项目的实测数据。采用新工艺的工程,实际安全裕度比传统方法高出15%-20%。换句话说,我们的1.8系数实际效果比传统2.0更好。
张明适时地补充:这是大数据分析结果,样本覆盖各种地质条件和工程规模。详细数据在各位面前的材料附录C中。
会议室里响起翻页声。几位中立的专家开始小声讨论,有人点头表示认同。梁副院长的脸色变得难看,他突然抛出一个新问题:就算数据支持,你们如何保证全国施工单位都能达到北京的技术水平?标准必须考虑最差情况!
周远早有准备:标准正文第4.1.6条明确规定,采用新工艺必须通过专项评审和人员培训。我们同步编制了配套的《施工技术指南》和《培训大纲》,可以确保技术落地。
他走到梁副院长面前,递上一份文件:这是广州地铁采用我们试点标准建设的三个标段评估报告,施工单位都是地方企业,但工程质量全部达到优等。
梁副院长翻看文件时,周远转向王志强:王司长,中国地铁建设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但我们的技术标准却还在沿用外国体系。这次标准编制,我们系统总结了三十年的实践经验,每一项参数都有实证支撑。如果因为保守思想而搁置,损失的不仅是技术话语权,更是国家利益。
最后一句话掷地有声。王志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转向其他专家:各位还有什么实质性质疑吗?如果没有,我们进入表决程序。
表决结果出乎意料的明朗:11票赞成,3票反对,1票弃权。《中国地铁建设技术标准》获得原则性通过,仅需对部分细节进行修改完善。
会议结束后,王志强特意留下周远:周总工,部里决定将你们的标准作为行业范本推广。不过...他压低声音,梁副院长那边背景复杂,你们要做好应对阻力的准备。
周远平静地点头:谢谢王司长支持。技术之争终究要靠实践检验,我们有这个信心。
走出建设大厦,夏日的阳光灼热刺眼。张明难掩兴奋:周总,我们成功了!这是中国第一部自主的地铁技术标准!
周远却显得异常平静:这只是开始。标准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接下来要推动培训认证、施工许可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他望向远处正在施工的地铁围挡,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回到办公室,周远从书柜深处取出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是安德烈导师留给他的俄文原版《地下工程手册》。扉页上有导师的赠言:给我的中国学生,愿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工程之道。
三十年后,这句话终于有了回响。周远轻轻抚过书页,然后拨通了李建国的电话:老李,召集编制组全体成员,明天上午开会。标准通过了,但我们的工作才刚开始。
三个月后,《中国地铁建设技术标准》正式发布实施仪式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周远作为主编在发布会上做了主旨发言,全国各大设计院、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代表济济一堂。
发布会结束后,周远将张明叫到办公室。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办公桌上,那本红色笔记本静静地躺在光晕中。
小张,这个给你。周远将笔记本推向年轻的助手,里面记录了我三十年来遇到的所有技术问题和解决思路,现在该交给你了。
张明震惊地接过笔记本,手指微微发抖:周总,这...这太珍贵了。我怕...
怕担不起这个责任?周远笑了,当年安德烈导师把笔记交给我的时候,我也这么想。但技术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去的。他站起身,走到窗前,部里已经决定,下一版标准修订由你担任副主编。
张明猛地抬头,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周远继续道:不过有个条件——你要继续完善那个大数据分析系统,把全国地铁工程的数据都纳入进来,建立动态更新的标准优化机制。
我一定不负重托!张明紧紧抱住笔记本,仿佛接过了一柄神圣的火炬。
正当两人交谈时,办公室门被敲响。秘书匆匆走进来:周总,刚收到国际地铁协会的正式邀请,希望您带队参加下个月的迪拜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峰会,专题介绍中国标准体系。
周远与张明相视一笑。他知道,中国地铁技术的国际化征程,才刚刚开始。而此刻,窗外又一趟地铁列车正驶过总部大楼下方,载着无数乘客奔向城市的各个角落——那是无数工程师用智慧和汗水编织的地下脉络,也是一座城市永不停歇的脉搏。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