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高原的夜晚比想象中更凉,周聿办公室的灯却亮得刺眼,连窗玻璃都映出一片通明。
匿名材料的余波已越过重洋,在非盟内部掀起了微妙的波澜 —— 原本约定好的经贸合作备忘录签署被推迟,负责农业合作项目的官员以 “需重新评估风险” 为由避而不见,甚至有当地媒体隐晦提及 “中国使团负责人的工作方式争议”,字里行间透着被煽动的敌意。
对手显然摸准了外交场的软肋:用舆论动摇信任,用拖延消耗耐心,试图让他在 “澄清” 与 “推进工作” 的两难中疲于奔命。
周聿站在靠墙的白板前,指尖捏着一支马克笔,笔尖悬在半空。
白板上早已密密麻麻画满了关系图:非盟各部门关键人物的姓名用黑笔标注,合作项目的节点用红圈圈出,而匿名材料中提到的 “争议点”,则被他用蓝笔打了叉,旁边附着一行小字 ——“需佐证”。
他的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清晰的骨节,眼神锐利如鹰,扫过那些交错的线条时,不见丝毫慌乱,只有一种猎物进入视野的专注。
“材料里说的‘激进工作方式’,根本是无稽之谈。” 负责经贸事务的李参赞走到白板前,指着 “农业合作项目” 那栏,语气带着愤懑,“上周谈判,对方想在关税优惠上做手脚,周参您坚持按双边协议来,不肯让步 —— 这叫坚持原则,怎么就成激进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周聿放下马克笔,转身走向办公桌,从抽屉里拿出一叠文件,“关于和乔薇的接触,所有工作会面都有秘书或翻译在场,记录存档在‘外交事务 - 媒体对接’文件夹里,编号 A03 到 A17。
她三次提出的非工作邀约 —— 比如‘周末去当地市场采风’‘参加华人商会晚宴’,我都用‘需准备谈判材料’‘已有安排’为由拒绝,邮件和通讯记录已经截图备份,发给国内办公厅了。”
文件在桌面上摊开,每一页都贴着标签,时间、地点、参与人、内容摘要一目了然,连乔薇发来的邀约信息,都被他用红笔标出了关键句。
这份细致,与其说是谨慎,不如说是早有防备 —— 从乔薇第一次试图以 “私人名义” 约见,他就隐约察觉到不对劲,只是没料到对方会用这种方式发难。
“当务之急不是辩解,是破局。” 周聿的手指在文件上敲了敲,目光扫过在场的几位核心随员,“非盟那边的误解,靠公开声明只会越描越黑。李参,你联系非盟委员会副主席的办公室,就说我想就‘深化中非农业合作的具体路径’,和他做一次闭门沟通 —— 不用正式议程,就当是‘私下交流’,时间定在明天上午十点前。”
“闭门沟通?” 秘书有些意外,“会不会显得我们心虚?”
“心虚的人才会怕私下谈。” 周聿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副主席一直支持中非务实合作,只是受舆论影响暂时观望。我们把合作项目的收益测算、透明度保障措施,还有之前被搁置的几个民生子项目方案,整理成补充材料,用非正式渠道递给他的首席顾问 —— 注意,不要提匿名材料,只谈工作,用成果说话。”
他太清楚外交场的规则:公开场合的质疑需要私下里的诚意化解,而扎实的利益共赢,永远比苍白的辩解更有说服力。
“那内部的信息泄露呢?” 负责安保的王参赞追问,“材料里提到的‘谈判细节’,都是我们内部讨论的内容,能泄露出去,肯定有内鬼。”
周聿的眼神冷了几分,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划过:“查。重点查两个方向:一是近期接触过乔薇的职员,尤其是向她透露过我行程或谈判进展的;二是和当地有商业往来、特别是与我们有竞争关系的势力有交集的人。要快,要准,暂时不要声张 —— 先把人锁定,再看后续动作。”
他没说 “怎么处理”,但语气里的冷硬,让在场的人都明白:这次不会轻易放过。
接下来的两天,周聿的行动像一场精准的外科手术。
上午十点,他准时出现在非盟总部旁的咖啡馆,与副主席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闭门沟通。
他用流利的法语分析非洲农业现状,拿出详实的数据证明合作项目能为当地创造多少就业岗位,甚至主动提出 “在项目监督中加入非盟代表”,以彰显透明度。当副主席提到 “外界对您工作方式的担忧” 时,他只是淡淡一笑:“原则问题不让步,是为了让合作走得更稳;非原则问题灵活调整,是为了让共赢来得更快 —— 这或许就是中国人的‘务实’。”
这番坦诚又不失底气的沟通,让副主席的态度明显松动。当天下午,非盟农业部门就传来消息:“搁置的项目可以重新启动评估,下周召开技术对接会。”
与此同时,内部清查也有了结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