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年轻干部涉外能力专项培训班” 如期开班。
开班仪式在省委党校的大礼堂举行,两百多名学员穿着统一的培训服,坐得整整齐齐。
沈清姿作为项目负责人,站在台上介绍培训安排:“本次培训为期十天,核心课程涵盖国际谈判、跨文化沟通、涉外礼仪,邀请的都是实战经验丰富的专家。”
她说到 “专家” 时,目光轻轻扫过台下第一排的周聿,很快移开,语气平稳无波。
周聿坐在那里,脊背挺直,手里拿着培训手册,像是在认真听,又像是在思考什么。
周聿的课程被安排在第二天上午,是 “国际谈判实务” 的核心模块。
教室是阶梯式的,他站在讲台中央,身后是投影屏,上面放着修改后的案例 —— 其中就有沈清姿推荐的青石镇茶叶出口检疫争议。
“我们来看这个案例,” 他指着屏幕,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教室,“中方茶农想尽快把茶叶运到法国,法方却坚持要做额外的农残检测,双方僵持了三天。”
他没有直接说答案,而是提问:“如果你们是当时的基层干部,会怎么沟通?”
台下立刻举起一片手,有学员说 “找中间机构担保”,有学员说 “分批次检测,先运一部分”。
周聿认真听着,偶尔点头,最后总结:“谈判不是比谁更强势,而是找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 法方要的是‘安全’,中方要的是‘效率’,后来他们约定‘边检测边办理通关’,既满足了法方要求,又缩短了时间。”
他的授课没有太多理论说教,全是结合自己经历的实战技巧。
讲 “僵局破解” 时,他说起在法国和某企业谈技术合作,对方坚持 “专利费不低于 30%”,他却发现对方急需中国市场的数据支持,最后以 “专利费 25%+ 共享市场数据” 达成合作。
“谈判前要做足功课,找到对方的‘隐性需求’,这比硬谈条件更有效。”
学员们听得入迷,笔记本记得飞快,偶尔有人提问,他都耐心解答,逻辑清晰,一针见血。
沈清姿坐在教室后排,手里拿着笔,也在记笔记。
她不得不承认,抛开私人恩怨,周聿在这个领域确实顶尖 —— 他的视野、格局,还有对细节的把控,都是学员们难得的养分。
她还注意到,他的授课风格变了。
以前在外交场合,他说话总是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硬,凡事只讲 “逻辑”“最优解”;可现在,他会主动问学员 “你们觉得还有别的办法吗”,会认可那些 “不那么高效却更有人情味” 的建议。
讲跨文化冲突时,有学员说 “遇到不理解的文化习俗,直接按自己的方式来”,他没有反驳,只是笑着说:“尊重文化多样性,有时候比‘纠正’更重要。比如在法国,和对方握手时眼神要对视,这是基本的礼貌,不能因为觉得麻烦就忽略。”
这种对 “个体感受”“文化差异” 的包容,是以前的他不会有的。
是因为在欧洲待久了?还是…… 因为别的?
沈清姿笔尖顿了顿,摇了摇头,不再深想 —— 这与工作无关,她不需要知道答案。
课间休息十分钟,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
不少学员围着周聿提问,其中有几个年轻的女干部,眼神里带着明显的崇拜:“周参赞,您在法国工作,有没有遇到过特别难搞的谈判对手?”
“周参赞,您觉得我们基层干部,最需要提升的涉外能力是什么?”
周聿站在人群中间,脸上带着礼貌的微笑,一一解答,却始终和大家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 不疏远,也不亲近,像一层透明的屏障。
沈清姿坐在座位上,看着这一幕,拿起水杯起身,准备去茶水间接水。
茶水间不大,只有一个流理台,两个饮水机。
沈清姿刚接完温水,身后就传来脚步声。
她回头,是周聿。
他手里拿着一个白色瓷杯,正在冲泡速溶咖啡,热水倒进杯子,冒出淡淡的热气。
狭小的空间里,只剩下水流声和咖啡溶解的细微声响,气氛瞬间凝滞。
沈清姿握着水杯的手指紧了紧,想尽快离开。
“课程反响很好,辛苦了,周参赞。” 她率先打破沉默,语气客套得像在说官方套话。
周聿转过身,靠在流理台上,手里端着咖啡杯,目光落在她身上,没有以前的锐利,多了几分温和:“沈处长跟班听课,也很辛苦。”
“工作需要。” 沈清姿淡淡回应,侧身想走。
“青石镇的灾后重建,进展顺利吗?” 他突然开口,问了个与培训无关的问题。
沈清姿的动作顿住,心里咯噔一下。
她抬眼看他,眼神里带着意外 —— 他怎么会问这个?
“很顺利。” 她回答,顿了顿,补充了一句,“谢谢关心。”
“那就好。” 周聿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也没有说别的,只是低头抿了一口咖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