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脑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毒舌。
姜晚没有理会它的吐槽。
“启动模拟计算。将高标号镁铝尖晶石质耐火砖的生产方案,进行70年代本土化适配。所有参数,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所有工艺,必须基于红星厂现有设备进行优化。生成三套备选方案,并进行风险评估。”
【指令确认。开始进行本土化适配模拟……】
【警告:检测到关键原料‘高纯度电熔镁砂’本地无法生产,替代方案将导致成品性能下降17.4%。是否继续?】
姜晚的眉头,第一次紧紧地皱了起来。
她知道,真正的战争,现在才刚刚开始。
这第一个难题,就直指要害。
她沉默了片刻,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星火,调出红星机械厂的废料处理记录,尤其是铸钢车间和电炉车间的废渣成分分析报告。我要找一样东西。”
.......
夜,深了。
青山沟废品站,万籁俱寂。只有几声不知名的虫鸣,从墙角的草丛里传来,给这片被遗忘的角落,增添了几分生机。
姜晚的小屋里,一盏昏黄的15瓦灯泡,散发着微弱的光。
光线下,是铺满了整个地面的大字报纸。
纸的正面,是早已褪色的红色标语,字迹张扬,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而在纸的背面,一个瘦弱的身影,正趴在地上,手里的铅笔头在纸上飞快地移动着,发出“沙沙”的声响。
她的面前,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没有任何计算工具。
唯一的参照,是她视网膜上,那片只有她能看见的,由无数蓝色数据流构成的全息光幕。
【红星厂铸钢车间,1971年第三季度废渣成分分析报告调取完毕。】
【主要成分:氧化钙45.3%,二氧化硅32.1%,氧化铝8.5%,氧化亚铁6.7%,氧化锰2.2%……】
星火冰冷的声音在姜晚脑海中响起,一连串的数据在她眼前飞速划过。
姜晚的目光,像最精密的扫描仪,逐行扫过那些数据。
“不对,还不够。”她喃喃自语。
这些是常规废渣,里面找不到她需要的东西。
“继续往前翻,找电炉车间的记录。特别是他们炼制特殊钢材时的记录。”
【指令收到。正在检索历史数据……检索完毕。】
【1969年,为某项军工任务试制高强度合金钢,采用电弧炉冶炼。当批次废渣编号:DL-6907。成分分析:……氧化镁28.7%……】
看到那个数字,姜晚的眼睛猛地亮了!
就是它!
氧化镁!
而且含量高达近百分之三十!
“星火,放大这份报告。我要看它的微量元素分析。”
【正在放大……检测到异常微量元素:尖晶石相(MgAl2O4),含量约3.1%。】
成了!
姜晚的拳头,在身侧悄然握紧。
高纯度电熔镁砂,她现在确实没有。但是,制造镁铝尖晶石砖,并非只有这一条路。
还有一种成本更低,工艺更复杂的“共烧结法”。
就是将氧化镁和氧化铝的粉末,按照精确的比例混合,在高温下直接反应生成尖晶石。
而这种方法最大的难点,在于原料的活性。普通的氧化镁和氧化铝,活性太低,反应不完全。
可电炉炼钢过程中,产生的那种富含氧化镁的炉渣,经过高温熔融和快速冷却,其内部结构处于一种高活性状态。
这些被当作垃圾一样倒掉的废渣,在姜晚眼里,简直就是一座未经开采的金矿!
【警告:该批次废渣早已作为工业垃圾处理,掩埋于厂区东侧的3号渣土坑。具体位置无法精确定位。】
“没关系。”姜晚的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只要它还在厂里,我就能把它找出来。”
解决了最关键的原料问题,剩下的就是工艺流程的细节。
姜晚趴在地上,重新拿起了铅笔。
她的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
“第一部分:理论依据。”
她没有长篇大论地去写那些超越时代的理论,而是巧妙地,将星火提供的未来知识,伪装成对现有理论的“深度挖掘”和“大胆推论”。
她从最基础的硅酸盐化学讲起,引述了国内几位权威专家的论文,然后话锋一转。
“……基于王教授提出的固相反应理论,本人大胆推测,在特定催化剂作用下,氧化镁与氧化铝的反应活化能可以被大幅降低,从而在更低的温度下,实现更高转化率的尖晶石化……”
她口中的“催化剂”,其实就是废渣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统称。
她把最核心的创新点,藏在了对现有理论的“合理解读”之中。
这样写,既能展现出她的理论深度,又不会显得过于惊世骇俗,让李振华那样的人抓到“来路不明”的把柄。
“第二部分:材料配比。”
这一部分,她写得无比详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