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晚脸上的笑意,只维持了不到三秒。
那混杂着电机嗡鸣、连杆吱呀、风箱呼嗒的交响乐,在此刻的她听来,是工业革命的晨钟暮鼓。
但在别人耳中,尤其是在这个连多用一台电灯泡都要被举报的年代,这声音无异于黑夜里的惊雷。
太吵了。
这动静,足以将半里地外的赵铁军从梦中惊醒。
她必须争分夺秒。
窝棚里的空气,因为鼓风系统的运转,不再沉闷。那股强劲的气流,带着废品站独有的,混合着铁锈、尘土与腐败物的气息,在狭小的空间里盘旋。
姜晚的目光,从那台还在勤恳工作的简陋机器上移开,落在了改造后的炉膛上。
炉膛已经就位。
心脏也已经开始跳动。
姜晚那张被煤灰和油污弄得像小花猫的脸上,一双眼睛却亮得吓人。
“行,硬件算是齐活了。”
她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目光扫向窝棚的另一角。
现在,就该给这颗心脏找点能让它沸腾的“血液”了。
还得再找个皮实抗造的“碗”,来盛放那滚烫的一切。
【恭喜你,宿主。】
脑海中,响起了“星火”那毫无波动的电子音。
【成功将二十二世纪的电驱流体力学,用七十年代的垃圾复刻了出来。】
【虽然效率低到令人发指,噪音大到堪比拖拉机,而且能源转化率不足百分之三。】
姜晚的嘴角抽动了一下。
这家伙的毒舌,一如既往地精准。
“闭嘴。”
她在心里没好气地回了一句。
【根据当前进度推算,下一步,你需要准备两样东西。】
星火的声音不理会她的情绪,继续进行着逻辑推导。
【一,高纯度碳。】
【二,耐高温坩埚。】
【你准备好了吗?】
姜晚没有回答。
她的行动,就是最好的回答。
她走到窝棚的角落,那里堆放着一些她白天分拣出来的“特殊”废品。
木炭。
这个时代最常见的燃料是煤。但煤的杂质太多,尤其是硫和磷,在高温下会对金属产生致命的污染。
她需要的是碳。
越纯粹,越好。
只有高纯度的碳,才能在强力鼓风的加持下,提供足够的热量,并且在熔炼过程中起到还原作用,脱去矿石或金属中的氧。
她从一堆破烂里,拖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饼干桶。
这是她找到的,最适合的密闭容器。
接着,是木材。
不是随便什么木头都可以。松木之类的软木,烧得快,火力虚,而且富含油脂,会产生大量烟尘。
她需要的是硬木。
密度高,纤维紧,碳化后能形成坚硬致密的木炭。
她的目光在窝棚里扫视。
最终,锁定在一个被人丢弃的,断了腿的八仙桌上。
桌腿是榆木的。
老榆木,木质坚韧,是制作高品质木炭的绝佳材料。
姜晚找来一把豁了口的钢锯,开始肢解那条桌腿。
“咯吱……咯吱……”
钢锯与坚硬木料摩擦的声音,在电机的轰鸣中,显得微不足道。
汗水很快就浸湿了她额前的碎发,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满是灰尘的地面上,洇开一个个小小的深色圆点。
她的手臂酸痛,虎口被粗糙的锯柄磨得火辣辣的疼。
但她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
每一锯,都用尽全力。
仿佛她要锯开的,不是这根木头,而是这个时代强加在她身上的,无形的枷锁。
终于,桌腿被分解成一截截长短均匀的木块。
姜晚将木块整齐地码放进铁皮饼干桶里,尽量不留空隙。
然后,她盖上盖子,又找来一些湿黄泥,仔细地将盖子边缘的缝隙全部封死。
只在盖子中央,用一根铁钉,戳出了一个极小的孔。
这是排气孔。
在无氧或贫氧环境下对木材进行加热,木材会分解,排出水分、木醋液和可燃的木煤气。
剩下的,就是木炭。
这个过程,叫做干馏。
一个简单的化学原理,在此刻,却成了她通往未来的关键一步。
做完这一切,姜晚将沉重的饼干桶,小心地放进了新砌的炉膛中央。
她直起身,擦了一把脸上的汗,留下几道黑色的印记。
高纯度碳的问题,解决了前半部分。
接下来,是坩埚。
一个能在上千度高温中,安然无恙地容纳翻滚铁水的容器。
这比制造木炭的难度,高了不止一个数量级。
在二十一世纪,一个合格的石墨坩埚,需要精密的配方,高压成型,以及严格控制的焙烧和石墨化流程。
而在这里,她一无所有。
【检测到可用材料:粘土,纯度未知。石墨,来源:废旧电池。】
星火的声音适时响起,提供了基础信息。
姜晚的视线,投向了床底下。
她拖出另一个麻袋。
里面,是她一下午的“战利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