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节点经受住舆论风暴的考验后,苏晚晴天真地以为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然而她很快意识到,那些被嫉妒驱使的对手远未罢休,他们的攻击正从舆论场转向更隐蔽、更致命的领域。
周一清晨,苏晚晴刚到店门口,就发现两名穿着制服的市场监管人员等候在那里,表情严肃。
“苏晚晴女士吗?我们接到实名举报,称心田节点涉嫌非法收集消费者生物数据,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为首的中年官员出示证件,“这是检查令,我们需要对你们的数据系统进行全面检查。”
苏晚晴心中一沉,但保持镇定:“我们始终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欢迎监督检查。”
店内,陈明已经感知到异常,提前做好了准备。当检查人员要求查看服务器时,他冷静地引导他们访问专门设置的公开数据接口。
“我们的系统只收集必要的服务数据,且经过严格匿名化处理。”陈明展示着数据流程图,“所有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都经过加密,就连我们自己也无法直接获取原始生物信息。”
检查人员仔细审查后,不得不承认心田的数据处理符合规范。但临走前,那位中年官员低声对苏晚晴说:“举报材料相当详细,包括你们系统的部分技术参数。建议你们内部也排查一下。”
这句话证实了苏晚晴最坏的猜测:有内部信息泄露。
还没等她消化这个信息,第二波攻击接踵而至。下午,卫生健康部门的人员到场,称接到举报心田“非法行医”、“使用未批准的医疗设备”。
“我们的能量平衡服务明确标示为‘休闲放松’,不宣称任何医疗效果。”苏晚晴再次出示相关文件,“设备也都是普通商用设备,没有任何医疗功能。”
检查持续了两小时,最终再次证明举报不实。但检查过程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正常营业,许多顾客被迫中断体验。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举报似乎经过精心策划,时间点选择得极为刁钻,明显是为了最大化干扰运营。
傍晚,当团队试图恢复营业节奏时,第三波攻击到来——消防部门接到举报称心田“存在严重消防安全隐患”。
这一次,检查人员确实发现了几处小问题:一个应急指示灯不亮,消防通道有少量杂物。尽管问题轻微,但按规定必须限期整改,期间部分区域需要暂时关闭。
“这是有组织的骚扰。”迟屿在电话中判断,“他们不指望一举击垮我们,而是通过持续干扰消耗我们的精力。”
苏晚晴深感无力。尽管每次检查都证明清白,但频繁的中断已经影响了顾客体验,团队士气也开始波动。
当晚,她召集团队紧急会议。令人感动的是,没有人抱怨或气馁,而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陈明首先发言:“我可以加强数据安全,设置虚假信息陷阱,找出泄露源头。”
林小满提出:“植物们可以帮忙!它们能感知带着恶意能量的人,提前预警。”
秦女士建议:“调整空间能量场,让不怀好意者自然感到不适,减少恶意进入。”
赵明有信心应对外部沟通:“我可以加强与顾客的沟通,将检查转化为展示我们合规性的机会。”
周阿姨则关注团队福祉:“我们需要保持内部稳定,不因外界干扰而自乱阵脚。”
会议进行中,苏晚晴注意到秦女士神色异常。当其他人离开后,秦女士单独留下,面色凝重。
“苏店长,有件事我必须坦白。”秦女士声音低沉,“我可能是信息泄露的源头。”
苏晚晴震惊地看着她。
“我有一种特殊能力...在深度能量连接时,我的思维有时会被外界感知。”秦女士解释,“上周在进行能量调试时,我感觉到有陌生意识试图窥探。我本以为屏蔽成功了,但现在想来可能泄露了部分信息。”
这个坦白既令人惊讶又让人释然。至少这不是故意的背叛。
“这不是你的错。”苏晚晴安慰道,“我们应该一起想办法加强防护。”
两人找到陈明,共同开发了一种“思维屏障”技术,保护团队成员在深度工作时的心理隐私。
然而,就在他们加强内部防护时,外部攻击升级了。
第二天,一封匿名信被发送至各大媒体和监管机构,声称心田使用“精神控制技术”,并有“前员工”作证。随信附带的“证据”包括剪辑过的对话录音和篡改过的内部文件。
这一次,影响远超之前。尽管心田立即发表声明驳斥,但部分媒体还是以“重磅爆料”的形式进行了报道。
更糟糕的是,一些原本支持心田的顾客开始动摇。虽然铁杆粉丝依然坚定,但边缘顾客的流失明显加速。
“他们正在系统地摧毁我们的信誉。”迟屿分析道,“即使最终证明清白,伤害也已经造成。”
苏晚晴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每晚闭店后,她独自留在心田空间,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指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