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距离,对于练气八层的黄一梦而言,不算遥远。
她一路谨慎潜行,避开了几处隐约有妖兽气息盘踞的区域,终于在天色将暮时,找到了一条隐匿在茂密藤蔓后的潺潺溪流。
沿着溪流向上游搜寻片刻,果然在一处不起眼的缓坡背面,发现了一个被乱石半掩的洞口。
洞口狭窄,仅容一人弯腰通过,内里隐隐有淡灰色的瘴气飘出,带着一股腐朽潮湿的气味。
黄一梦并未立刻进入,而是先在外围仔细观察。
洞口附近的泥土有细微的踩踏痕迹,但已很陈旧,看来确实久无人至。
她取出一张“辟瘴符”激发,一层淡青色的光晕笼罩周身,这才小心地拨开藤蔓,钻入洞中。
洞内光线昏暗,空气浑浊,即便有辟瘴符过滤,仍能闻到那股令人不适的霉味。洞穴不深,走了约莫七八丈便到了尽头。
里面散落着一些枯草和兽骨,角落处有一堆早已熄灭不知多少年的篝火残迹,旁边倚坐着一具近乎完全腐朽的骸骨,衣物早已化成灰烬,只剩几块朽坏的金属配件。
骸骨身前的地上,放着一个破损的皮囊。黄一梦以灵力隔空摄起皮囊,打开一看,里面果然放着半本纸质发黄、边缘破损严重的古籍,封面上《基础阵法详解》几个字已模糊不清。
她小心地将古籍取出,又仔细检查了洞内各处,确认再无他物,这才对着骸骨微一躬身:“多谢前辈遗泽。”
退出石洞,回到溪边。她寻了处干净的大石坐下,借着夕阳余晖,翻阅起这半部阵法典籍。
书页脆弱,不少地方字迹漫漶,甚至缺失了数页。但剩余部分,依旧系统地阐述了阵法最基础的原理:如何以特定符文和材料引动、汇聚、束缚天地灵气,形成具有各种效果的“场”。
其中对灵纹勾勒、节点布置、能量流转的讲解尤为详细,与符箓之道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为复杂宏大。
“原来如此……符箓是瞬间激发,追求极致的爆发与控制;而阵法则是持续运转,注重稳定与循环。”黄一梦看得津津有味,以往绘制符箓时一些模糊不清的关窍,竟在阵道的阐述下有了新的领悟。
尤其是书中记载的几种最基础的阵法,如“小聚灵阵”、“迷雾阵”、“预警阵”,虽然残缺不全,但核心原理和基础阵纹勾勒之法却保留了下来。
她如获至宝,当即决定在此地暂留几日,好生研习一番。
她在溪流上游寻了一处更为隐蔽的石缝作为临时洞府,布置好预警禁制。白日里,她便以树枝为笔,以沙地为纸,反复练习着典籍中记载的基础阵纹勾勒,感受着其中灵力的细微变化。夜晚则打坐修炼,消化白日所得。
绘制阵纹远比绘制符箓复杂困难。符箓是平面的,一气呵成;而阵法往往是立体的,需要多个阵旗阵盘配合,对神识的分配、灵力的同步输出要求极高。她失败了无数次,沙地上布满了凌乱的划痕。
但她乐此不疲,完全沉浸其中。她能清晰地感觉到,在这种高强度的神识运用和精细操控下,自己的神识正在被不断锤炼,变得更为凝练和敏锐。连带绘制符箓的成功率,都隐隐有提升的迹象。
五日后,她终于成功地在沙地上布置出了一个简易的“小聚灵阵”模型。当最后一道阵纹勾勒完成,四周稀薄的灵气缓缓向阵中汇聚而来,虽然效果微乎其微,却让她欣喜不已。
“总算摸到一点门槛了。”
她尝试着制作最简单的阵旗——以削好的木片为载体,用兽血混合几种矿物粉末调制成灵墨,小心翼翼地将“迷雾阵”的基础阵纹绘制上去。
第一次,灵力不均,木片炸裂。 第二次,阵纹衔接错误,毫无效果。 第三次……直到第七次,她手中的木片微微一颤,表面阵纹亮起微光,随即隐没,一股淡淡的雾气自木片周围弥漫开来,持续了数息才散去。
“成了!”虽然只是最简陋的一次性阵旗,效果范围小、时间短,但意义非凡。
她兴致勃勃,又连续制作了几面“预警阵”和“小聚灵阵”的阵旗。材料有限,成品粗糙,却让她对阵道的理解深刻了许多。
这一日,她正在练习,眉心机缘册再次发热。
【提示:东北五十里外黑风崖,有‘阴风草’三株将于明日正午成熟,伴生妖兽‘影貂’已被路过修士惊走,一个时辰后返回。崖底有天然迷踪地势,可布阵取之。】
阴风草?这是一种生长在阴煞之风口的灵草,是炼制某些特殊丹药的辅材,价值比蛇涎草更高。更重要的是,提示明确指出了可利用地形布阵!
“正好试试手。”黄一梦眼神一亮,立刻动身。
五十里转瞬即至。黑风崖是一处陡峭的断崖,崖底常年有阴冷的罡风呼啸吹拂,形成一片怪石嶙峋、视野不佳的区域。她很快找到了那三株叶片漆黑、在风中摇曳的阴风草,同时敏锐地察觉到崖底地势奇特,岩石分布看似杂乱,却隐隐有扰乱感知的效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