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壮赋:镌刻在时光里的丰碑
清晨整理祖父的旧相册时,指尖触到一张泛白的黑白照片——祖父穿着军装,站在长城的城垛旁,身姿挺拔如松,身后的城墙蜿蜒在山脊上,像一条沉睡的巨龙,晨光落在砖缝里,竟透出几分跨越岁月的厚重。风从窗棂间钻进来,拂过照片的边角,忽然想起祖父讲过的故事,想起他年轻时在戈壁滩上看日出的模样,想起那片被朝阳染成金红的荒原,像把整个天地的雄壮,都揉进了眼里。
七岁那年的冬天,我被送到陕北高原的祖父家。祖父的老屋在黄土坡上,院墙是用黄泥砌的,院门口的老槐树下,立着一根锈迹斑斑的铁犁,犁铧上还沾着当年的泥土。每天清晨,祖父都会扛着铁犁去田里,我跟在后面,踩着他踩出的脚印,看黄土在脚下翻出褐色的浪。“等开春了,你就知道这黄土坡有多雄壮。”祖父的声音混着寒风,粗粝却有力。开春后,我果然见到了祖父说的景象——漫山遍野的麦苗冒出绿芽,风从坡顶吹下来,掀起层层麦浪,从这道坡滚到那道坡,像绿色的潮水在奔涌。祖父牵着牛,在田里耕作,铁犁划过土地的声音“吱呀”作响,却像一首雄壮的歌,在黄土坡上回荡——原来雄壮不是远方的奇观,是脚下土地的厚重,是手里农具的力量,是眼里能装下的辽阔,像黄土坡的麦浪,像祖父的脊梁,不张扬,不怯懦,稳稳地立在天地间。
小学四年级,学校组织去参观革命纪念馆。走进大厅时,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巨大的浮雕墙上,战士们举着红旗冲锋,眼神坚定,身姿挺拔,阳光透过天窗落在浮雕上,给每一张脸庞都镀上了一层金。讲解员指着浮雕,给我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讲他们如何翻越雪山,如何横渡江河,如何在绝境中开出一条路。“这就是雄壮,”讲解员的声音带着敬意,“是明知艰难,却依旧向前的勇气。”我站在浮雕前,看着战士们的模样,忽然想起祖父的铁犁,想起黄土坡的麦浪,心里竟生出一股莫名的激动。有个同学踮着脚,想触摸浮雕上的红旗,却被老师轻轻拦住,“我们要敬畏这份雄壮,要记住他们的牺牲。”那天的参观结束后,我在纪念馆的留言本上写下“我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字迹歪歪扭扭,却藏着最真诚的敬意——原来雄壮是刻在骨子里的勇气,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绝,像红军的长征路,像浮雕上的红旗,永远在心里飘扬。
初中时,我开始喜欢读历史书。每次翻开书,看到那些关于战争、关于开拓的故事,心里就会格外澎湃——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的金戈铁马,汉武帝北击匈奴时的旌旗猎猎,唐太宗开创盛世时的万国来朝,像一幅幅雄壮的画卷,在眼前慢慢展开。有次历史课上,老师给我们看《清明上河图》的临摹本,画里的汴河上船只穿梭,岸边商铺林立,人群熙攘,却透着一股国泰民安的雄壮。“你们看,这也是雄壮,”老师指着画卷,“是百姓安居乐业,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底气。”我把《清明上河图》的明信片贴在书桌前,每次写作业累了,就看着明信片发呆,想起祖父的黄土坡,想起纪念馆的浮雕,心里的疲惫就慢慢消散。有次班级辩论会,主题是“什么是真正的雄壮”,我站起来说“雄壮是保家卫国的勇气,也是守护平凡的坚持”,同学们都为我鼓掌,老师也笑着点了点头——原来雄壮不是只有金戈铁马,还有柴米油盐里的坚守,是大人物的担当,也是小人物的执着,像《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像祖父的耕作,都藏着对生活的热爱。
高中时,学校组织去壶口瀑布春游。站在观景台上,我第一次见到那样震撼的景象——黄河水从高处奔涌而下,像千万匹脱缰的野马,嘶吼着撞向岩石,水花溅起十几米高,水雾在阳光下形成一道彩虹,轰鸣声震得耳膜发颤。“这就是黄河的雄壮,”导游的声音带着自豪,“是中华民族的魂。”我看着奔腾的河水,忽然想起历史书里的故事,想起那些为了守护这片土地而奋斗的人们,眼泪竟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有个老爷爷拄着拐杖,站在观景台的最前面,眼里闪着光,“我这辈子,就想来看一次黄河,今天终于如愿了。”我们围着老爷爷,听他讲过去的故事,讲他年轻时如何在黄河边劳作,讲黄河如何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那天的夕阳很美,把黄河水染成了金红,像一条流淌的血脉,在中华大地上奔腾——原来雄壮是一种传承,是从远古流淌到现在的精神,是刻在民族骨子里的坚韧,像黄河的水,像老爷爷的故事,永远在岁月里流淌。
大学时,我加入了学校的国旗护卫队。第一次穿上制服,站在旗杆下,心里既紧张又激动。训练很辛苦,站军姿要站一个小时,踢正步要反复练习,汗水湿透了制服,脚底磨出了水泡,却没人说要放弃。“国旗护卫队的每一个动作,都要透着雄壮,”队长的声音很严肃,“因为我们守护的是国旗,是国家的尊严。”有次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我站在队伍里,看着国旗在晨光中缓缓升起,听着国歌在校园里回荡,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那一刻,我想起了祖父的军装照,想起了纪念馆的浮雕,想起了壶口瀑布的黄河水——原来雄壮是一种责任,是穿上制服后的担当,是守护信仰时的坚定,像国旗护卫队的正步,像飘扬的五星红旗,永远在心里闪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