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五花八门,康临也只是微笑着一一点头回应。
他很清楚,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员工,共同构成了源能工业高速发展的基石。
他不需要统一的称谓,他要的是统一的目标。
穿过忙碌的办公区,康临来到了最里侧的核心管理层办公室。
董越早已备好了热茶,旁边还整齐地叠放着几份厚厚的报告。
“回来了?”董越递过一杯茶,语气轻松。
“嗯,学校放假了。”康临接过茶杯,在沙发上坐下,直接拿起了最上面的一份文件。
那是公司的年终总结,以及旗下四位分公司负责人提交的明年计划书。
源能汽车的秦世龙,源能材料的赵瑞,源能投资的马兴盛,以及统筹全局的董越。
康临看得很快,他并不负责具体的管理执行,但他必须过目所有重要的战略规划。
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最终解释权”的拥有者。
他会提出问题,如果董越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并说服他,那么计划就可以继续推行。
只有在出现重大方向性偏差时,他才会出手干预,而具体的纠错执行,依旧由董越负责。
这套模式,是他们两人之间长期形成的默契。
“材料公司的这份计划……”康临的手指在其中一份报告上停了下来。
“碳纤维对外报价,是不是太高了?”
报告里,赵瑞的源能材料公司,面对前来洽谈采购的各大车企,摆出了一副奇货可居的姿态。
价格咬得非常死。
董越解释道:“赵瑞的意思是,我们的T1000级碳纤维性能独步全球,成本也确实不低。
必须先保证足够的利润空间,而且,初期产能有限。
正好用高价来筛选第一批最有诚意的合作伙伴。”
康临摇了摇头。
“这个思路,窄了。”
他的目光从报告上移开,看向窗外。“好东西,不能只放在神坛上让人仰望。
只有让它普及开来,渗透到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才能创造出十倍、百倍于现在的价值。”
“我们的目标,不是靠卖几吨昂贵的碳纤维赚取暴利。
而是要通过我们的材料,撬动整个工业体系的升级。”
“钱要赚,但不能是这种赚法。在保证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价格必须降下来。”
康临的语气很平淡,但内容却不容置疑。
“当然,也不能降成白菜价,那是在扰乱市场。”
董越立刻明白了康临的意图,点了点头:“我让赵瑞进来当面跟你聊聊。”
很快,源能材料的负责人赵瑞就被叫了进来。
他是个典型的技术男,不善言辞,但对自己领域的东西极为较真。
听完康告的意见后,赵瑞扶了扶眼镜,有些为难地开口:“康总,不是我们不想降。
主要是,跟我们谈的这些车企,一个个都精得跟猴似的。”
“上汽、本田……他们都想用我们的材料,但又想把价格压到国产T800的水平。
这差距太大了,谈判非常耗时,每一项条款都要反复拉锯。”
康临笑了笑:“那就告诉他们,我们的价格可以谈,但要拿出诚意来。
可以搞阶梯定价,采购量越大,单价越低。
也可以技术合作,用他们的市场渠道换我们的材料优惠。”
“总之,要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难他们,而是要带着他们一起玩,把蛋糕做大。”
一番话,让赵瑞茅塞顿开,连连点头。
解决了材料的问题,康临顺手拿起了秦世龙那份关于源能汽车的计划书。
正是昨天董越看过的那一份。
他一页一页翻得很快,秦世龙那详尽的方案在他脑中迅速构建起一个清晰的模型。
当看到成本控制那一块的空白时,他不仅没有皱眉,反而嘴角微微上扬。
他抬头看向董越和秦世龙。
“这份计划书,我看完了。”
秦世龙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开年之后,我会到汽车公司这边来。”康临语出惊人。
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秦世龙更是瞪大了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
康临继续说道:“我会和研发部门的同事一起,完成这款新车型的底层设计和技术攻关。”
这……这是什么概念?
创始人、核心技术之父,亲自下场带队做项目!
秦世龙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快停止了,巨大的惊喜让他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康临看着他的样子,平静地解释道:“S1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之前积累的技术。但一家公司,不能永远只靠一个人。”
“我亲自带这个项目,一方面是确保新车型的核心技术能够完美落地。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
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为公司培养出一支真正能打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顶尖研发团队。”
“我需要有人能接我的班,这样,源能工业才能走得更远,而不是成为‘康临工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