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城外的晨光中,契丹盟书的墨迹尚未干透,柴荣已立于校场高台之上,目光扫过黑压压的被俘百姓。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中却透着重逢的狂喜——这是耶律贤按盟约归还的最后一批中原俘虏,共计三万余人,其中不乏被掳掠多年的工匠、农夫与士族子弟。
“朕,柴荣,今日立誓!”柴荣的声音穿透人群,雄浑有力,“凡我中原子民,无论身在何方,朕必倾尽全力接你们回家!从今往后,有朕在,再无人能欺辱你们!”
百姓们齐齐跪拜,哭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柴荣下令打开粮仓,发放粮食、衣物与盘缠,让百姓们返乡团聚。一名白发老妇捧着温热的米粥,泪水纵横:“柴天子,您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一旁的契丹使者看着这一幕,神色愈发恭敬。他深知,柴荣此举不仅是安抚民心,更是在向契丹彰显仁德与威严。此前,耶律贤虽承诺归还俘虏,却暗中扣留了数百名技艺精湛的工匠,试图为契丹保留技术火种。柴荣察觉后,当即派使者前往契丹交涉,语气强硬:“要么尽数归还,要么盟约作废,朕即刻挥师北上!”
耶律贤刚继位不久,根基未稳,不敢违逆,只得将所有工匠如数送回。此刻,这些工匠正站在人群前列,望着柴荣,眼中满是感激与敬畏。柴荣走到他们面前,温声道:“你们身怀技艺,是国家之瑰宝。朕已下令在汴梁设立工坊,你们可自愿前往,朕会给予厚禄,让你们的技艺得以传承发扬。”
工匠们纷纷叩谢,不少人当场表示愿意为后周效力。
处理完俘虏事宜,柴荣召集众将领,宣布了一项重要决策:“燕云十六州乃北疆屏障,需设专门机构镇守。朕决定,设立燕云都护府,统辖十六州军政事务,任命刘继业为都护,赵匡胤为副都护,韩通为兵马副总管,共同镇守北疆!”
“臣等遵旨!”三人齐齐跪拜领命。
柴荣取出一枚鎏金大印,递给刘继业:“此乃燕云都护府印信,掌十六州生杀大权。朕给你三条权限:其一,可自主调配辖区兵力,抵御外敌;其二,可任免州县级官员,整顿吏治;其三,可征收赋税,用于边防建设与民生改善。但有一条,不得滥用职权,欺压百姓,若有违者,朕必严惩不贷!”
刘继业双手接过印信,神色郑重:“臣定不负陛下所托,誓死守护燕云,安抚百姓,绝不敢有丝毫懈怠!”
赵匡胤与韩通也纷纷表态,愿与刘继业同心协力,镇守北疆。
随后,柴荣颁布燕云治理细则:减免十六州百姓三年赋税,鼓励开垦荒地;修复城池与官道,加固边防;设立官学,推广中原文化;允许契丹降兵自愿留居,编入乡勇,与汉人一同守卫家园。
消息传开,燕云百姓欢欣鼓舞,原本心存疑虑的契丹降兵也纷纷放下戒备,愿意为后周效力。燕云都护府刚成立,便迅速稳定了局势,树立了威望。
然而,就在一切步入正轨之际,刘继业收到密报:“都护大人,契丹降将耶律哈喇暗中联络旧部,意图在夜间发动叛乱,劫持质子耶律隆绪,逃回契丹!”
刘继业脸色一变,当即召集赵匡胤与韩通商议:“耶律哈喇手握三千降兵,若真发动叛乱,恐难控制。我们需即刻采取行动,将叛乱扼杀在摇篮之中!”
赵匡胤说道:“事不宜迟,我们兵分三路:我率一千禁军,包围耶律哈喇的营地;韩通大人率五百骑兵,看守质子耶律隆绪;都护大人坐镇中军,统筹全局。”
韩通也附和道:“此计可行,我们连夜行动,打他个措手不及!”
当晚,夜色如墨。赵匡胤率领禁军,悄悄包围了耶律哈喇的营地。营地内,耶律哈喇正与心腹商议叛乱细节,丝毫没有察觉危险的降临。
“动手!”赵匡胤一声令下,禁军将士如潮水般冲入营地。耶律哈喇的部下毫无防备,纷纷被擒。耶律哈喇见大势已去,拔出弯刀想要反抗,被赵匡胤一枪刺穿肩膀,当场擒获。
与此同时,韩通加强了对耶律隆绪的守卫,挫败了几名试图劫走质子的契丹死士。叛乱很快被平定,耶律哈喇及其心腹被押至中军大帐。
刘继业亲自审讯耶律哈喇:“你为何要发动叛乱?是不是耶律贤派你来的?”
耶律哈喇冷笑一声:“我主耶律贤乃天命所归,燕云十六州本就是契丹领土,柴荣小儿强夺之地,我不过是顺应天意,夺回属于我们的东西!”
“冥顽不灵!”刘继业怒喝一声,“燕云本是中原故土,被契丹侵占多年,如今回归,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你若肯供出幕后指使,尚可留你一命!”
耶律哈喇却拒不招供,只求速死。刘继业无奈,只得将此事禀报给柴荣。
柴荣正在筹备班师回朝事宜,听闻此事后,脸色沉了下来:“耶律贤表面求和,暗中却指使降将叛乱,其心可诛!传我命令,将耶律哈喇及其心腹当众斩首,以儆效尤!同时,派使者前往契丹,严厉斥责耶律贤的所作所为,若再敢暗中使绊子,朕必撕毁盟约,北伐上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