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宴臣的怒火与后怕如同实质的冰焰,在顶层公寓内无声燃烧。他紧紧抱着白芷,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仿佛一松手她就会消失。孟怀瑾在电话那头的声音也前所未有的凝重,孟家的力量被迅速动员起来,誓要揪出幕后黑手。
然而,事件的性质和层级,很快超出了孟家的范畴。
就在入侵未遂事件发生后的48小时内,数位气质沉稳、行事利落的人员便抵达了公寓。他们出示的证件级别很高,直接与孟怀瑾和孟宴臣进行了闭门沟通。
“孟先生,宴臣同志,关于此次事件,上级高度重视。”为首的负责人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请放心,国家有能力、也有决心确保每一位公民,尤其是像白芷同志这样的杰出人才的安全和尊严不受侵犯。”
他们的调查效率高得惊人。通过调取远超普通权限的监控网络、通信数据和分析手法,很快勾勒出事件轮廓:
那名伪装成维修工的入侵者,确实受雇于境外。但其资金来源和指令源头,并非此前高度戒备的、可能窥探“壁垒”项目的某些势力,而是与日本国内个别极端右翼团体有关联的一个小型基金会。进一步的情报显示,此举是对白芷此前在国际青年物理学家论坛上“羞辱”了日本博士生、并引发后续网络风波的一次私自的、非官方的报复行动。目的可能是恐吓、骚扰,试图迫使白芷低调下去,或仅仅是为了宣泄极端情绪。
“无关‘壁垒’。” 负责人明确告知孟家父子,这个结论让孟怀瑾和孟宴臣都暗自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愤怒——竟是因为如此狭隘和卑劣的动机!
国家层面的态度异常清晰且强硬:
「定性严正」此举是对中国公民人身安全的严重威胁,是对中国法律和社会秩序的挑衅,绝不可容忍。
「迅速处置」中方通过既有渠道,向日本方面提出了严正交涉,提供了确凿证据,要求日方立即彻查并严惩相关责任人与团体,并确保此类事件绝不再发生。
「划清红线」明确告知日方,中国政府将坚决维护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任何形式的威胁和报复都将面临严重后果。
「内部清理」国内相关部门也雷厉风行,迅速排查并清理了少数可能为此类境外极端势力提供便利或信息的内部环节,进一步扎紧了篱笆。
外交辞令下的雷霆手段,迅速且有效。日方在确凿证据面前,承受了巨大压力,不得不对涉事的极端团体进行调查和压制(该团体本身在日本国内也并非主流,行为乖张),并向中方传达了“遗憾”和“将严加管束”的态度。
整个过程没有公开进行,避免了不必要的舆论发酵和对白芷的二次关注,但该传递的信号清晰无误,该斩断的黑手也毫不留情。
数周后,那位负责人再次造访孟家,带来了最终的反馈:“事情已经处理完毕。相关的威胁源已被拔除。日方已给出明确保证。白芷同志可以安心了。”他顿了顿,看向安静坐在一旁、仿佛事件中心并非是自己的白芷,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国家感谢白芷同志的贡献,也欣赏她的才华。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是她继续成长的基础,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风波就此平息。
经过此次事件,孟怀瑾深思熟虑之后,正式提交申请,以白芷无可替代的科研价值和潜力及面临严峻外部威胁为由,恳请国家将其纳入最高保护序列,提供绝对安全与战略资源保障。
这份申请报告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周后,一个极其低调却规格超乎寻常的“工作组”秘密抵达了燕京。他们没有惊动任何人,直接入住了国坤集团旗下的一家安保级别极高的私人会所。
深夜,孟怀瑾和孟宴臣被秘密请到了会所的一间绝对隔音的会议室。
会议室内只有三个人。为首的是一位看起来约莫五十多岁、气质沉稳如山岳、眼神锐利如鹰隼的中年男子,他自称“钟主任”。他身边坐着一位年纪稍轻、戴着金丝眼镜、气质精干的男子,是他的助手。还有一位则沉默地坐在角落阴影里,气息几乎与黑暗融为一体,但孟宴臣能感觉到,那是一位顶尖的护卫。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钟主任开门见山,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孟先生,孟公子,你们递交的情况,我们高度重视。关于孟芷同志的安全和她的研究成果,上面已经有了明确的指示。”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孟怀瑾和孟宴臣紧绷的脸:“经过评估,孟芷同志的价值和潜力,远超单一技术贡献的范畴。她的人身安全,已纳入国家最高级别的保护序列。但考虑到她的年龄、心理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最大可能性,我们决定采取‘绝对保护,隐性支持’的策略。”
他看向孟宴臣:“这意味着,国家不会公开承认与她的关系,也不会将她纳入任何体制内的研究机构。她将继续以‘孟家天才女儿’的身份存在,你们孟家,依然是她的第一道,也是最外层的一道屏障。国家力量将在你们无法触及的暗处,为她清除所有潜在的威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