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关的出色表现,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朝野上下对这位嘉宁公主刮目相看。那些原本等着看她笑话的保守派官员,不得不收敛了几分轻视,转而以更加审慎、甚至带着戒备的目光看待接下来的考验。而支持改革或持中立态度的官员,则对这位即将评议军国大事的公主,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好奇与期待。
十日休整期(实为陈微儿闭关准备下一关)转瞬即逝。太极殿前,再次百官云集,气氛比上一次更加凝重。因为今日议题,关乎刀兵,关乎国运,远比钱粮税赋更为敏感和凶险。
宇文渊高踞龙椅,目光沉静地扫过丹陛下的臣工,最后落在屏气凝神、静立于案前的陈微儿身上。他心中亦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北境问题,积弊已久,牵一发而动全身,他很好奇,这个女子将如何破解这道连朝中宿将都争论不休的难题。
“嘉宁公主,”宇文渊开口,声音打破殿前的寂静,“‘靖边抚远’一关,关乎社稷安危,你有何策论,可直言无讳。”
陈微儿深吸一口气,从容出列,行礼后,声音清晰而沉稳地响起:“回陛下,臣女谨呈《固本培元、刚柔并济以靖北疆疏》,敬请陛下与诸位大人垂鉴。”
内侍将奏章呈上,陈微儿开始阐述她的方略,这一次,她的目光更加锐利,语气也更加坚定:
“臣女详阅北境军报舆图,深知北漠诸部,并非铁板一块,其性如狼,畏威而不怀德,然亦逐水草而居,重实利。我朝以往对策,或一味征伐,耗费国力,百姓疲敝;或被动防守,消极避战,致使边患频仍。其根源在于,未抓住‘治本’之策。”
她一针见血,点出了问题的核心,让兵部几位老将军都不由得微微颔首。
“故臣女以为,靖边之道,在于 **‘固本’与‘施恩’相结合,‘立威’与‘怀柔’并重**。绝非单一征战或退让可解决。”她顿了顿,环视众人,继续道,“臣女之策,可分为‘刚’‘柔’两部,共五策。”
刚策立威,筑起钢铁防线
“刚策之一:精兵简政,改革军制。”陈微儿语出惊人,“目前北境驻军虽众,但编制臃肿,老弱充斥,训练废弛。臣女建议,裁汰老弱,精简员额,将节省之军饷用于厚饷精兵,并推行‘府兵制’与‘募兵制’结合。于边境州县,选拔健壮农户入军籍,闲时务农,战时出征,给予田亩免税,使其保家卫国,有切身之利。同时,募骁勇善战者为职业精兵,专司攻防,形成核心战力。”
“刚策之二:巩固城防,密布烽燧。 放弃一些难以坚守的孤悬据点,集中力量加固如雁门、云中等战略要冲,形成相互支援的防御体系。同时,增筑烽火台,完善预警机制,使敌军动向,尽在掌握。”
“刚策之三:发展军械,以技制敌。 设立军器监,专研强弓硬弩、攻城器械,尤其可尝试改进火器(如火炮、火铳),哪怕初期简陋,亦可在关键时刻发挥奇效,震慑敌胆。”
这番“刚策”,立足于增强自身实力,思路清晰,措施具体,尤其“精兵简政”和“重视火器”的提议,让宇文渊和几位有远见的将领眼中都露出了深思之色。
柔策怀柔,分化瓦解对手
然而,陈微儿接下来的“柔策”,更是让满殿文武屏住了呼吸。
“柔策之一:分化瓦解,以夷制夷。”陈微儿目光深邃,“北漠诸部,有强有弱,有亲有疏。我朝可派遣能言善辩、熟知漠北情势之使者,暗中联络那些与北漠王庭有隙、或遭受压迫的中小部落,许以财帛、粮食、乃至有限的武器支援,使其牵制北漠王庭,令其不敢全力南犯。甚至可以支持某个有野心且相对亲我朝的部落首领,助其壮大,搅乱漠北格局。”
此计一出,立刻有老臣惊呼:“此乃纵横之术!然与虎谋皮,恐反受其害!”
陈微儿从容应对:“大人所虑极是。故需把握分寸,暗中进行,且随时掌握主动。此非结盟,而是利用矛盾,使其内耗。若运用得当,可收‘四两拨千斤’之效,远比大军远征事半功倍。”
“柔策之二:开设边市,以商止战。”陈微儿抛出了她最具争议也最大胆的策略,“在双方边境选定几处安全区域,由朝廷严格管控,定期开设‘边市’。允许北漠人以牛羊、皮毛、马匹等物,交换我朝的茶叶、丝绸、瓷器、铁锅(限民用)、粮食等必需品。”
“荒谬!”一位御史立刻跳出来反对,“此乃资敌之举!铁器、粮食岂可流入敌手?”
陈微儿早有准备,冷静反驳:“御史大人,北漠缺的不是铁锅和粮食,而是稳定的生存来源。若通过贸易能获得生活所需,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南下劫掠?边市一开,其部落首领为维持贸易利益,必会约束部众,减少寇边。且贸易主动权在我,一旦对方有异动,我可立即关闭边市,断其生计,此乃无形之枷锁!更重要的是,通过贸易,我可深入了解漠北虚实,潜移默化传播中原文化,此乃长久安边之上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