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温柔地洒在客厅的地毯上。小桐晚正趴在桌上,翻看着手头一沓厚厚的素材——林老师上周发来消息,出版社计划推出《星空日记》系列合集,不仅收录四部绘本的完整内容,还要新增“创作花絮”“读者反馈”和“未公开手稿”板块,邀请她和苏晚一起整理素材,分享创作背后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妈妈,你快看这个!”小桐晚突然举起一张泛黄的画纸,上面是她刚学画时的“作品”——一个歪歪扭扭的土星,光环画成了僵硬的圆形,颜色用的是鲜艳的大红色,和真实的淡金色相去甚远。“我当时居然把土星画成了红色,还觉得特别好看!”她忍不住笑出声,眼里满是对童年的怀念。
苏晚走过来,拿起画纸轻轻抚摸着:“这是你五岁时画的,当时你刚读完第一本天文绘本,就吵着要画土星,画完还得意地说‘这是宇宙中最特别的土星’。”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文件夹,里面装满了小桐晚从小到大的绘画草稿、文字笔记,还有苏晚修改过的手稿,每一件都标注着日期,格外珍贵。
整理素材的过程,像是一场穿越时光的旅行。小桐晚翻到第一部绘本的文字草稿,上面布满了苏晚的修改痕迹,有些句子被划掉重写,有些地方标注着“这里可以更生动”“加入孩子的视角会更好”。“妈妈,原来你当时改了这么多呀!”小桐晚惊讶地说,她一直以为绘本的文字都是一气呵成的。
苏晚笑着说:“创作就是一个不断打磨的过程。你当时说‘星星在天上眨眼睛’,我觉得很可爱,但可以更具体,就改成了‘星星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轻轻眨着眼睛’,这样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星空的美。”
林老师特意提议加入“错误合集”板块,把创作中闹的笑话和修改过的错误内容放进去,让小读者们知道,优秀的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修正中完善的。小桐晚对此格外积极,她找出了第四部绘本中被修改的错误:“我之前把桐安花的花期写成了春天,后来李雨桐的妈妈提醒我们,桐安花其实是初夏开花,我们才赶紧修改过来。”她还找出了一张木星的插画草稿,上面的木星被画成了浅棕色,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木星的表面主要是浅褐色和白色的条纹,又重新上色修改。
“这些错误虽然看起来很傻,但都是我们成长的痕迹。”小桐晚认真地说,“我想告诉小读者们,不用害怕犯错,只要及时改正,就能变得更好。”
整理过程中,孩子们也纷纷送来自己的“秘密素材”。张浩带来了他拍摄星空照片时的失败作品——有的因为手抖拍得模糊不清,有的因为曝光过度只剩下一片白光,还有的把路灯当成了星星。“这些都是我拍了几十张甚至上百张才选出的‘废片’,”张浩不好意思地说,“但林老师说,这些失败的照片能让大家知道,拍出一张好照片需要很多努力。”
李雨桐则带来了自己的插画修改笔记,每一张插画草稿上都有密密麻麻的标注,比如“这里的星星可以更密集”“沙丘的光影要更柔和”。她翻到一张沙漠星空图的草稿,上面有七次修改的痕迹,从最初简单的线条勾勒,到后来丰富的色彩和细节,能清晰地看到她的进步。“我当时画了很久都不满意,小桐晚陪我一起对照照片修改,才终于画出了满意的效果。”李雨桐笑着说。
王浩然也贡献了自己的“秘密”——他制作星座模型时的失败品。有的齿轮咬合不上,有的星座形状扭曲,还有的因为材料选错,没放几天就损坏了。“这个土星模型我做了三次才成功,第一次用了硬纸板,太脆了;第二次用了塑料板,又太重了;第三次用了泡沫板和软塑料,才终于做出了可活动的效果。”他拿着失败的模型,给小桐晚和苏晚演示,眼里满是成就感。
最让小桐晚感动的,是整理“感谢名单”的过程。她坐在桌前,认真地写下每一个帮助过他们的人:出版社的林老师,一直耐心指导他们修改绘本,给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天文台的李工程师,在土星观测时教他们使用望远镜,还帮张浩调试相机;社区主任,支持他们举办展览和庆祝会,提供了很多便利;山区的乐乐、小雅和其他小读者,用真诚的来信给了他们很多创作的动力;还有爸爸妈妈、张教授、天文社的朋友们,一直默默支持着她的星空梦想。
“没有他们,就没有《星空日记》系列绘本。”小桐晚感慨地说,她在感谢名单的末尾,画了一颗大大的星星,旁边写着:“每一份支持,都像星星一样,照亮了我的星空之旅。”
林老师在看到孩子们整理的素材后,非常满意,还提议增加“读者互动”板块,收录一些精选的读者来信和反馈。小桐晚特意挑选了山区孩子们的来信,还有社区居民在展览留言区写下的祝福,比如“希望小桐晚能一直坚持创作,带给我们更多精彩的星空故事”“天文社的孩子们真棒,让我也爱上了星空”。她还在旁边配上了自己的回复,用真诚的语言感谢每一位读者的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