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务官选拔的尘埃落定,如同一块投入权力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波澜久久未能平息。那五位女性事务官的名字,像五根尖锐的楔子,钉入了千年不变的官僚体系与性别壁垒之中。朝堂之上的反对声浪虽因皇帝的最终首肯和铁一般的事实而暂时压抑,但那种压抑更像是暴风雨前的死寂,潜藏着更深的敌意与算计。
徐明和林小雨都清楚,一时的胜利远非终点。那五位女子被派往各处试点州县和王府产业任职,她们面临的不仅是繁重陌生的公务,更是无处不在的审视、质疑乃至恶意刁难。她们每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被放大为整个改革派的“原罪”。
“我们不能让她们孤军奋战。”林小雨在新政统筹司的会议上斩钉截铁,“必须建立一套支撑体系。定期培训,交流经验,让她们彼此知道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时,我们要为她们配备得力的副手,最好是认同新政的男性同僚,既能辅助工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外界的压力。”
徐明深以为然,立刻着手安排。他深知,保护这些“火种”,就是保护改革的未来。
然而,保守势力的反扑并未因暂时的沉默而停止,只是转换了更为刁钻的角度。他们不再直接攻击“女子为官”的合法性,而是开始挑剔新政具体执行中的“问题”。
一位被派往南方某试点州的女事务官,在处理一桩水利纠纷时,因经验不足,调解方案未能完全满足当地豪强的胃口,被对方抓住把柄,联合被触动了利益的胥吏,罗织罪名,诬告她“徇私枉法”、“激化民怨”。奏章雪片般飞向京城,言辞恳切,证据(伪造的)看似确凿。
几乎同时,另一位在皇庄推广新式堆肥法的女事务官,因方法过于“新奇”(实则是更科学的发酵技术),被保守乡绅斥为“污秽祖宗田地”,煽动部分不明就里的农户抵制,并声称因此导致虫害蔓延(实则是气候原因)。
这些事件被反对派巧妙串联、放大,在朝堂上形成了新的攻势:“看吧,女子终究不堪重任!性情优柔,见识短浅,只会坏事!”“新政看似光鲜,实则漏洞百出,任用私人,祸害地方!”
压力再次如潮水般涌来。皇帝也产生了疑虑,召见徐明,语气中带着不满:“皇弟,朕顶住压力支持你,可这才几天?就闹出这许多事端!可知朝野上下,如今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你,盯着你那‘新政统筹司’!”
徐明心中憋闷,却不得不冷静应对。他明白,这是新旧力量在具体执行层面的激烈摩擦,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在触及深层利益时。
“皇兄,任何新法推行,岂能毫无波折?关键在于能否及时纠错,不断完善。”徐明沉声道,“此事臣弟已派人彻查,定会水落石出,给朝廷,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若确系我方人员失职,定当严惩不贷;若有人蓄意构陷,也绝不姑息!”
回到统筹司,徐明和林小雨立刻调集精干人手,组成调查组,分赴出事地点。林小雨更是亲自前往那个爆发水利纠纷的州县。她没有直接介入案件审理,而是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纠纷双方以及更多未被豪强裹挟的普通农户,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她利用系统兑换的简易水质检测工具(伪装成“王府秘术”),对争议水域进行了检测,拿到了关键数据。
最终,调查结果公布:水利纠纷中,女事务官的方案基本公正,是豪强贪得无厌,勾结胥吏诬告;皇庄虫害与堆肥法无关,纯属自然气候导致,且新堆肥法在其它区域已证实能有效提升地力。涉事豪强与胥吏受到了惩处,两位女事务官的冤屈得以洗刷,她们的坚持和最终查明的事实,反而赢得了当地更多民众的敬佩。
这场风波,有惊无险地度过,反而让那几位女性事务官在逆境中迅速成长,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她们用事实证明了,女子并非“不堪重任”,反而在细致、耐心和贴近民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成功化解针对女性事务官的构陷危机,并以事实巩固其地位,平等指数+2。】
【改革在基层执行层面经历考验并得到巩固,新政韧性增强,文明进步指数+1.5。】
系统的认可让两人稍感安慰。但他们知道,这远远不够。改革的根基,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非一日之功。
“我们必须建立我们自己的‘摇篮’。”林小雨提出一个更为长远的计划,“不能总是靠‘选拔’,我们要‘培养’。需要创办一所学校,不教八股文章,专授格物、算术、农工、管理、乃至律法常识。面向寒门子弟,也面向所有有志学习的……女子。”
这个想法,比事务官选拔更为大胆,直指科举取士的根本。徐明听了,沉默良久。他知道,这几乎是向整个士大夫阶层宣战。
“可以先从小的开始。”林小雨看出他的顾虑,“不叫‘学校’,叫‘新政讲习所’,依附于统筹司或大的工坊、皇庄。初期只培训我们体系内的人员和他们的子弟,尤其是那些表现出色的女工、农户的子女。潜移默化,积蓄力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