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三兄妹齐声喊。
“哎!来了,快坐!家里的活都忙完了吗?”李爷爷道。
“都忙得差不多了,爸妈你们身体还好吗?我给你们带了点粮食来,你看还需要什么就说一声。”李父回道。
“都挺好的,我们还要过一段时间才回去,家里你多看着点。”
“谁让你们来的?家里不要看家啊!”李奶奶生气地骂道。
“知道啦,一会儿就回去,你们要我来接的话,就带个信回来。”
李妈在楼道上给李二姑打下手,李二姑道:“四嫂你帮我看着锅里的鱼,我出去打个肉菜回来。”
李二姑去饭店打了盆红烧肉,又买了15个馒头,一盆米饭。
一同回来的,有胡二姑父和三个表姐,一个表弟。
“四舅四舅娘!”
“二姑父表姐表弟。”
一阵忙乱,表兄妹见面打过招呼,开始摆桌吃饭。
一盆酸菜鱼,一盆红烧肉,一盆凉拌黄瓜,一盆鸡蛋汤,馒头,白米饭。
很丰盛的午餐,围了满满的一桌人,胡二姑父与李爷爷,李父面前都倒了一杯小酒,慢慢的品尝,并聊着家常。
“四哥,家里今年的粮食产量如何?你看你,又给我家送粮食来,你家也有几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太破费了!”胡二姑父很是客气地对李父道。
“这不是今年爸妈在你这儿吗?所以就多送点过来。
再说了,现在粮食都是凭票购买,你们也是有定额的。
现在农村里刚交完公粮,有的人家还有多的粮食,看你要不要?要的话,我给你去寻点。”
“要,要个300斤小麦,大米要100斤,再要100斤玉米面。
到时我去弄点瑕疵品,等小燕放假了,我们一起回去。”李二姑连忙应下。
“行,那有条鱼是给大姐的,你们给她送过去一下,我就不去了。”
回家时,已是余晖映照,一家人关上门开始清点收获。
油盐酱醋各一瓶,灯油一斤,蜡烛一包,牙膏两支,牙刷六支,本子十本,铅笔十支,白糖两包,红糖两包,饭盒两个……
“家里不是有锅吗?你怎么又买了?”李妈见又买一锅,不解地道。
“我帮同事带的。”李父忙解释,这些东西都是小女儿要的,是不能让家里人知道的。
收拾完东西,李小玉才想起,家里的桶和木盆还在空间里,连忙溜出去放出来。
吃过饭洗漱休息,睡前进空间背了三个秘方,围着地转了转,巡视河里的鱼,李小玉满足的出空间秒睡。
晨起锻炼,也是依样画葫芦,只是不再生涩,有了一种顺畅感。
“爸爸,我觉得我的力气变大了。”李承继捏着拳头比划道。
“我也是,我觉得我现在能提起一大桶水了。”
“我也有这种感觉,可能是练武的原因吧!多练练,说不定还会成为高手!”李父一听有门,更加的感兴趣了。
李小玉暗道:你们瞎扯,明明就是井水的功劳,我深藏功与名。
回到家,李父偷偷的把锅给李小玉,让她收起来。
李小玉对李父说:“老汉儿啊,再给我两个锅,还要多弄点蛇皮袋,鸡窝,还要把鸡栏起来。
最好再弄点被子什么的,反正就是家里能用的东西,都给我弄点。
还有还有啊,大坛子箩筐来几个哈!别忘了我的果树和小猪儿。”
生活就在每天的琐碎中滑过,进入了炎热的七月。李妈见天的在地里干活,没有停歇的时候。
李承继正式成为一名小学毕业生,由于两个哥哥都放假,家里的家务活也被两个哥哥接手。
七月稻花香,蛙鸣阵阵,炎热的晚上,正是照黄鳝的好时机。
李父会在乘凉的时候,带孩子们去田坎上照黄鳝。在田坎上也会看见几波别的村民,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提前避开。
一把电筒,一把火钳,一个木桶。简单的工具总会带回几条黄鳝,而这又会成为一家人难得的肉食。
黄鳝又称鳝鱼,生活在水田泥洞里,肉嫩鲜美,营养丰富,味道好,有补气养血,滋补肝肾的功效,是一种很适合夏秋季节食用的滋补食品。
李小玉无聊的坐在院门口,天气炎热,也不爱出门,更不想找小伙伴玩,实在是一颗老阿姨的心,看着小伙伴玩躲猫猫,过家家,觉得好幼稚。
玩不起!玩不起!
一辆吉普车驶进村里,引来一群小孩的追逐,也引来一些大人的围观。
车停在院门口,不待车里的人下来,就被围了个严实。
有大胆的孩子,还会上前摸两把,胆小的就只是怯怯地远远看着。
从车里下来的是李爷爷李奶奶,还有李二姑,胡二姑父,李小燕。
几个村民热情地与李二姑和胡二姑父打着招呼,说笑着,希望借此混个脸熟。
“爷爷奶奶,二姑二姑父,大姐!”李小玉跑上前热情地招呼。
李小玉乐颠颠的去搀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我扶着你们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