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国家制定的工资标准不动的前提下,提高工人的劳动收入。
同时,为了公平,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我们会对现有的一些管理岗位进行调整,采用公开竞品,公开选举的方式产生。”
“周先生果然是爱国商人,是有良心的资本家,你这个提议很好!”陶市长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欣然同意。
陶市长自然看出了这里面隐藏的东西,只是大方向都是正确的,而且是对广大工人有利的事情,他也不得不支持。
另外还有一个,那就是拔出萝卜带出泥。
康彷的后人被抓,连带着陶瓷一厂,很多领导被牵连进去。
这也给公开竞聘上岗,提供了施展的空间。
改革方案,很快就得到了市委常委会的批准,开始执行。
人员调整、岗位竞聘等等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张俊平却没有关注这个,他召集了7501瓷的原班人马,开始烧制新的瓷器。
“时间到,开炉!”张俊平站在窑口外面,看了一下时间,大声命令到。
“开炉!”工人们也兴奋的高声含着,扒开窑门堵门的砖。
虽然已经停火,可这个时候,窑内的温度依然很高,烧窑的老师傅,还有陶瓷研究所的专家,已经迫不及待的跑进窑内,把一个个匣钵抱出来,打开匣钵,拿出里面的青花瓷。
张俊平带领大家烧制的这一窑瓷器,是青花瓷,没有彷制任何一个朝代的青花瓷,而是张俊平融合各个朝代青花瓷烧制工艺,形成的一套目前最完美的烧制工艺。
这套工艺,张俊平从揉泥开始,一直到拉胚,荡里釉,画胚,混水,全过程参与进去,不仅仅是指导别人制作,而且自己也亲手制作,这一窑的青花瓷,有上百只瓷器,是张俊平亲手制作的。
“无暇级!”
“这里也有一件无暇级的!”
“我这也有!”
“我这也是!”
不断有好消息传来。
在过去的官窑,一窑瓷器能有十分之一达到无暇级,就算是极为成功的。
也只有无暇级的瓷器,才能送到皇宫,进贡给皇帝,其他的全部砸碎,哪怕是微瑕级的也一样,不能留下。
也正是这样严格的制作工艺,筛选出来的瓷器,才能历史长河中绽放光彩,成为历史文物中不能或缺的文化传承。
后世,不是烧制不出无暇级的精品瓷器,而是管理者急功近利,丢了西瓜捡芝麻,才导致瓷器烧制工艺看上去好像退步了。
要知道,我们国家,六七十年代,依然能够烧制出无暇级的钧瓷,并且以钧瓷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
7501瓷,指的是75年专门为毛祖烧制的一批瓷器,全部都是无暇级的粉彩瓷。
能说我们的工艺失传了?
所以说,工艺从来没有失传,只是管理者的态度,决定了瓷器的质量。
古代,你敢把微瑕级瓷器送进皇宫,那么面临的就是满门抄斩。
六十年代为了选出国礼,十窑钧瓷全部砸碎,只为选出一只无暇级钧瓷。
这样的精神,才能让工艺永远传续。
而不是心疼,担心浪费,抱着差不多就行,我看挺好,还行吧,这样的态度,什么样的工艺都会失传。
“张总,四千八百间瓷器,最终挑选出七百三十件无暇级的瓷器。”
“这种,破纪录了,咱们打破了历史记录!”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窑出这么多无暇级瓷器的情况发生。”
众人纷纷上前,向张俊平报喜。
十窑出一窑精品瓷器,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夸张,一窑里面能出十分之一的精品无暇级瓷器,已经是烧高香。
张俊平亲自参与烧制的这一窑瓷器,四千八百件,出了七百三十件无暇级,这绝对打破了有记载的最高记录。
“很好!把其他瓷器全部砸了!”张俊平点点头笑着说道。
“全部砸了?”
张俊平一句话,把众人从喜悦中拽了出来。
“我说过,我们精品厂的师傅,是从三个工厂挑选出来的精英,拿的是最高的岗位补贴,最高的奖金福利,经我们手烧制出来的瓷器,每一件都必须是无暇级的精品瓷器。”张俊平大声说道。
“张总,其他瓷器,虽然达不到无暇级,可是也很不错,说是精品也一点问题都没有。
只要稍微修补一下,完全可以当成是无暇级的。”陶瓷研究所的专家孙建国有些心疼的争辩道。
“你也说了,修补一下,可以当成。
老孙,我们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当年的7501瓷,你们也是把微瑕修补成无暇,交上去的?”张俊平一句话,把孙建国堵得说不出话来。
7501瓷,谁敢把微瑕修补成无暇上交?
这样的事,连想,都不敢。
更别说去做。
当年的那种精神,谁敢提出把微瑕修补成无暇上交,那不是杀头的问题,而是要被钉在耻辱柱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