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张总兵,方才暗卫送来密报,说是在追击细作的时候,于咸阴山附近碰到了前来接应的胡人小队,不排除胡人有朝洛阳进犯的意图。”
“哦?”
张辽眉头一挑,放下手中的堪舆图,与来人吩咐道:“去,将此事告知几位小先生。”
来人乃是张辽最得力的副将,见到张辽这么在意那几个小屁孩,不由得皱眉说道:“大哥,没有必要吧,他们几个毛头小子能懂什么啊?”
张辽眯了眯眼,随手拿起一本兵书翻开,蹙眉道:“让你去就赶紧去,别耽搁了正事,心里有什么不痛快的,回头完成了任务,咱们再说道不迟,这是规矩。”
···
“阿亮,阿亮?”
鲁肃掀开门帘走进帐篷,抬眼寻找了一番,蹙眉道:“奇了怪了,人都去哪了?”
路过门口的护卫抱拳道:“方才诸葛小先生等人收到张总兵传唤,已经去了中帐议事。”
鲁肃闻言一喜,“终于要发兵了吗?”
护卫微微摇头,表示不知。
鲁肃拱手一礼,急忙骑了马儿,朝中帐赶去。
还未抵达,就听到帐篷里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更有几道‘小亮哥’之类的昵称。
鲁肃神色一动,听声音,诸葛亮似乎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和支持啊。
这是喜事,但与此同时,他心里又是有点小吃味儿。
“子敬!”
鲁肃翻身下马,不等他进入中帐,却是听到有人喊他,连忙回头望去,不由得一怔,恭敬的双手作揖:“鲁肃见过荀先生。”
马车上下来二人,荀或一身儒士长衫,外面套着一件貂皮大袄,双手拢在袖中,面带微笑。
身后之人也就二八年纪,身量极为高挑,不是郝昭还有谁。
卫琤为了培养自己这个小舅子,也是费心费力。
先是将他丢到城卫军跟着花鲢历练了几个月,后来又把他派到龙山军,成为龙山军首批元老,直到典韦和许褚受伤,便一直将郝昭带在身边充当护卫。
如今,典韦和许褚归位,卫琤干脆把他交给荀或,让他跟着荀或学习统筹之能。
荀或走到鲁肃跟前,笑着问道:“方才见你行色匆匆,可是前线有变?”
鲁肃拱手应道:“学生刚从前线回来,目下来看,胡人大军还未曾有任何行动,之所以赶路过来,乃是收到张总兵传唤。”
荀或微微一笑,点头说道:“刚好,荀某也来听听你们如何定计。”
三人前后走进中帐,见到荀或,自然又是一番躬身行礼。
帐篷中坐着不少人,其中有龙山军和虎魄军的将士,也有西凉当地的官员。
张辽坐在上首,旁边空出一个位置。
荀或倒也没有客套,安然入座后,饶有兴致的听着诸葛亮对于战局的分析。
然后就是很怪诞的画面,一堆五大三粗的壮汉,平均年龄二十五六,却围着一个九岁的孩子,认真的倾听,还不时开口询问,或者探讨几句。
而年仅九岁的诸葛亮,仿佛生而知之一般,不管什么问题,他都能够给出详尽的解答。
渐渐地,一些对他们几个小屁孩不是很在意,甚至是轻视的汉子们,慢慢转变了思想。
这其中就包括张辽的几个副将,原以为这几个小破孩是来抢功劳的。
如今再看,有他们跟着貌似也不错,特别是这个叫做诸葛亮的小子,自己等人想出三步,他已经轻易就将战局延伸到了七八步远,足够应付各种突发的战况。
荀或全程面带微笑,不曾有过任何提示给到诸葛亮,众所周知,荀或突然到来,应该是卫琤担心几个小孩子解决不了问题,这才让荀或前来坐镇的。
但从这场会议的结果来看,诸葛亮的提议已经得到了荀或的认可,最起码,荀或没有异议。
腊月十八。
张辽率领八百强军从咸阴山西侧进入安定郡,绕道三水,前往富平县驻扎。
一场八百对十万的经典战役即将打响,然而……
···
皇宫,御书房。
卫琤抱着二宝坐在热炕上,手里拿着一个拨浪鼓来回逗弄着。
啪嗒,啪嗒~
三个月多月大的二宝以及能够听声辨位了,小手儿在半空中来回扒拉着,想抓住拨浪鼓。
卫琤见状,低头在宝贝儿子的额头上亲了一口。
“夫君,不能让印刷坊那边再赶制一些门联吗?”
谢玉风风火火的跑进了书房,见到二宝,急忙刹住了脚步,“呀,二宝这么在这呢?”
卫琤见她提起门联,蹙眉道:“怎么,又有人求到你这里了?”
谢玉走到近前,伸手点了点二宝的鼻子,没好气的说道:“可不是嘛,都怪你,既然要卖门联,怎就不知道多准备一些,搞得现在供不应求,一副门联都炒到三百文了。”
卫琤哪里知道会这么火爆,之前让人印刷那些门联和门神图的时候,也只是想着炒一下武道大会的热度而已,顺便增加一点过年的气氛罢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