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只是他内心吐槽而已,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但道理却没有什么不对,朝廷是真的缺钱!
无论如何,变革也好,不变革也罢,钱都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
章衡提出的海贸却是十分的符合他的胃口。
赵祯咋吧了一下嘴巴,问道:“居正擅长算账,给朕算一算,若是开海贸,能给朕……嗯,给朝廷带来多少的收益?”
章衡挠了挠头,这个还真的不太好算,但他自有办法帮赵祯理解海贸对于这个国家有多重要。
章衡道:“陛下,您知道市舶务每年收多少税赋么?”
赵祯点头:“大约一百万贯,这个数字好记,因为朝廷就只在杭州与明州设置市易司,这笔钱挺大,又不复杂,朕记得比较清楚。”
章衡点点头道:“这笔税赋不少,但给国内的民众带来的利益却是不多,因为出口的是丝绸、陶瓷、铜钱金银这些东西,跟大多数民众没有什么关系。
其次进口的也只是一些香料药材象牙这些奢侈品,也不是普通民众能够消费的东西,所以税赋虽多,但对于经济的刺激并不大,能够重复创造税赋的能力也不高。
但若是出口工艺品、工业品、农产品、农用品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工匠农民参与到生产中去的,他们会因此获利,他们手上有了钱,便会投入消费,那么内需便也蓬勃起来了。
这么说陛下您可能没有什么概念,臣给您估一估这个税赋……”
吴育的耳朵竖了起来。
“……如果开海禁,大量出口大宋各类优势产品,那么光是这一项,就将每年给大宋朝带来至少五千万到一亿贯的收入,当然,这是比较保守的,那么光是这个,市舶司那边每年按照如今商税来算,便是至少五百万贯起的税赋,这个仅仅是市舶司能够收到的。
实际上在前面生产这些东西的环节上,还有很多的隐形税赋,那一部分加起来更多,这些只是税赋上的体现而已,如果将因为外需打开,刺激内需的蓬勃发展因此收到的税赋,可能要达到十倍以上,也就是可能有五千万贯以上的商税……”
听到这里,吴育忍不住笑了一下,然后章衡与赵祯都看向他。
吴育呵呵道:“陛下,您别听这小子瞎扯,他还年轻,他哪里知道三司这几年的全部税赋加起来都没有超过四千万贯,他这嘴巴一张便是五千万贯一个亿的……这不是瞎扯是啥,陛下您别怪他,毕竟才十几岁的年纪……”
赵祯却道:“朕相信他。”
吴育嗯了一声:“……年轻人犯错,连上帝都要原谅……嗯?陛下……您相信?”
赵祯点点头。
章衡大喜:“那陛下同意开海了?”
赵祯点头道:“朕想。”
章衡喜气洋洋:“那请陛下下旨吧。”
赵祯笑呵呵点头,坐下写了道旨意,写好之后给章衡看:“来,居正,你看看这样写行不行?”
章衡心中怀着激动,过去看了看,然后提醒道:“陛下,您上面只是补了关于筹集赈灾粮以及命臣可临时机变,召集当地民众参与运输赈济粮之事,开海之事您没有提及。”
赵祯点头道:“此事暂时不行。”
章衡脸上的喜色渐渐停滞。
赵祯看了一下吴育,吴育会意:“行了,回去老夫跟你说,陛下乏了。”
赵祯微笑道:“这旨意会很快过中书省通进银台司,很快便会到你手上,这就算是补上了,下次,可别这么冒失了,有什么事情先来朕这里问问,没有问题了,朕自然会给你旨意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道理,你该懂的,朕可是需要你来做好多事情的。”
爱惜之情溢于言表。
但章衡还是很想问问海贸的事情,吴育却将他给拉走了。
到了马车上,章衡也已经意识到了很多事情,也没有急着问,而是等候吴育告诉他。
吴育笑道:“怎么现在不着急了?”
章衡反问道:“老师您不信我说的海贸的事情?”
吴育呵呵一笑:“你不是吹牛的人,我自然信你。”
章衡诧异道:“那您……”
吴育笑道:“给君上预测事情的事情,不要说得太满,有十分的把握,你便说五分,不会错的。”
章衡不由得失笑:“我是这样啊。”
吴育哈哈一笑:“就知道你不懂……咦?”
他惊诧看着章衡。
章衡点头笑道:“打了折说的,若真是全面开放,大宋将会迎来一个盛世!”
可不是么,南宋因为失去了半壁江山,所以不得不依靠江南全力发展海贸,反而迎来一个无比繁华的年代,到了宋理宗、宋淳宗的时候,每年的赋税竟然达到了一亿两千万贯!
足足是现在的三倍!
吴育愣了半晌,也只是苦笑起来:“真想看看你所说的盛世啊,但不行啊,很难的。”
章衡看着吴育,等候他继续说下去。
吴育道:“海贸之利丰,你以为衮衮诸公不知道么,但难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