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御史知杂杨偕荐高若讷为监察御史里行,迁尚书主客员外郎、殿中侍御史里行,其后又改左司谏、同管勾国子监,迁起居舍人、知谏院。
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欧阳修写信骂高若讷,说【仲淹刚正,通古今,班行中无比。以非辜逐,君为谏官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耶!今而后,决知足下非君子。】
然后高若讷将这封信交给赵祯,欧阳修也被贬了,而他则是升官了,加直史馆,以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他原本想着这一次将贾昌朝给参下去,也算给自己加一大功劳,说不定政事堂腾出来位置,自己还能够上参知政事呢,现在看赵祯的态度,这事是没影了。
关键是,此次贾昌朝留朝,他这个御史中丞大约也当到头了,回家收拾收拾,准备去地方吧。
就是心里憋了一口气:这曹他马的宋庠,鼓动自己弹劾贾昌朝,现在却是一言不发,就是一个反骨仔啊!
他却是没有想过,当年景右党争的时候,他作为言官,不也一样一言不发么?
赵祯与贾昌朝上演一出君相和,然后贾昌朝当朝宣言,将会全力以赴赈灾。
朝会之后,贾昌朝回到了政事堂的公廨里,后脚曾公亮就来了。
贾昌朝笑呵呵地请曾公亮坐下,泡了一杯茶,曾公亮笑呵呵地抿了一口,然后看了看茶叶道:“这是清溪茶?”
贾昌朝一笑,看着心情极好:“可不就是,咱们那弟子给送的呗,你没有么?”
曾公亮嘿嘿一笑:“不仅我有,吴春卿也有。”
听到吴育的名字,贾昌朝脸色变得不是很好起来。
他与吴育之间的争端,实际上不仅有公仇还有私怨。
庆历新政时候,吴育属于庆历新政中支持范仲淹的新党,而贾昌朝则属于反对变法的一派。
说起来庆历新政这一次的党祸,与小人君子之争是不同的,新党固然是心忧家国,因此积极求变,而反对派也是心忧家国,认为需要改变,但不能如此改变。
最后双方相互攻讦,陷入意气之争中,随之而来的便是喜同恶异、党同伐异。
而正是这样的攻伐之中,吴育与贾昌朝也是相互厌恶。
后来庆历新政失败,这种恩怨依然是延续了下来。
庆历六年六月丙子,监察御史唐询忽然发难,直指贤良、茂才等科之设,存在弊端,唐询梳理两汉制举开科历史,总结出汉代诏开制举主要是因灾异求直言的结论。
基于该结论,他提出“请自今不与进士同时设科,若因灾异非时举擢,宜如汉故事,亲策当世要务,罢秘阁之试。”
这一建议在赵祯刊落上疏人姓名,仅将具体文本转发中书详议的时候,遭到了时任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吴育言辞激烈的反驳。
因为唐询的说法其实是有针对吴育的意思,因为吴育的发迹正是从制科开始的。
而恰好唐询就是贾昌朝的亲戚,吴育认为这是贾昌朝在背后指使,因此在后面谈论政事的时候,双方丝毫不退让便可以理解了。
曾公亮叹了一口气道:“你们啊,怎么就那么较劲呢,这个不看僧面看佛面,咱们三个都是居正的座师,这关系这么近,又何必闹这些别扭,有什么事情好好商量不就是了?”
贾昌朝苦笑一声道:“不是我计较,而是吴春卿在找事儿啊,唐询是我的亲戚不假,但他自做他的官,他想献策难道我还能够阻止么,说实话,他献策我根本就不知道!”
曾公亮也是苦笑:“你也不跟春卿说一下?”
贾昌朝脖子一梗:“谁耐烦去解释,事情又不是我干的!”
曾公亮赶紧道:“是是,没必要没必要。”
话虽如此,但曾公亮已经打算替贾昌朝与吴育解释一番,最好是促成两人和解。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 huanyuanapp 换源app,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不过今日不是来说这事儿的,曾公亮赶紧将话题给圆了回来:“子明兄,今日早朝,你与官家一番操作,可是将我给看呆了啊!
【灾异罢三公】,这是惯例,官家如果按照这个惯例将你移出知州也是合理,怎么今日却是宁可自己担下,也要保住你,这不太合理啊!”
其实曾公亮有一句话没有明说,便是官家明哲保身的性子,怎么今日却为你豁出去了呢?
贾昌朝自然听得懂,闻言笑了起来:“想不明白?”
曾公亮苦笑点头:“这不是请教你来了么?”
贾昌朝哈哈笑了起来,拿出一本手写的册子递给曾公亮:“你看看这个。”
曾公亮一看封面便十分讶异:“这是居正的字啊……荒政一十二条?”
曾公亮有些诧异,“……这是救灾的建策?”
贾昌朝点点头道:“咱们这个弟子啊,天纵奇才!你知道这荒政一十二条都有什么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