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自从北宋末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狩之后,名族主义的构建,就开始有了根基,而岳飞被宋高宗赵构所杀,本身就是在打断中国名族主义国家构建的进程。
而大明的立国,驱逐北元,复中华衣冠,本身就是一种名族主义国家构建的推动。
但是朱元璋这个人重视家庭,广封朱家子弟为各种王爵,世世代代享受大明百姓的奉祀,这本身也是一种打断名族主义国家的构建。
教员最是看不得明史,看明史最生气,但是他还是将厚重的明史,传记小说看完,去研究朱元璋的一生,朱明整个朝代。
所以除了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外,大明没有其余的出路。
朱由检拍了拍自己的座椅,一旦开启名族主义和名族共同体构建的时候,名族主义必然会走向三民,名族、民权、民生。
但是走向三民,朱由检再次陷入了朱由检必死循环。
不推动大明名族化,就无法避免大明的灭亡,朱由检必死。
推动的大明名族化进程,就无法避免大明皇室彻底没落,大明皇帝必死。
这就是个死循环,不管怎样,他都死定了。
不过想来想去,反正都是个死,何不亲手决定自己的死法?
所以,朱由检选择了推动大明名族化。
“万岁爷,田尔耕在殿外候着,说是王化贞的案子,请万岁爷圣裁。”王祖寿打断了万岁爷的沉思,站在暖阁外小心的说道。
“宣。”
田尔耕拿来了厚厚的卷宗,还带着刑部左侍郎张九畴。
刑部尚书薛贞在京师明公刺王案中,已经被郭怀礼给一刀剁了,张九畴是此时的刑部主事官员。
王化贞的案子极其复杂,大明皇帝要求年前结案,给大明的九边军镇一个交待。
本来田尔耕办案还是心里有数,对王化贞的罪状如数家珍,王化贞知道自己必死,交待的很迅速,只求速死。
但是查着查着,就没办法追查下去了。
因为牵扯到了毛文龙,让案子停顿了下来。
毛文龙是左都督平辽总兵官,大明一品大员。
毛文龙的祖父本是山西人,时代在山西经营官盐,开中法后,盐政无以为继,毛文龙的祖父带着家眷,迁徙到了杭州。
而之后毛文龙的父亲毛伟,弃商从儒,纳捐为监生,想要考取功名,结果数次不中后,断了念想,就娶妻生子,有了毛文龙。
而毛伟的妻子,沈氏。就是王化贞案无法推动的核心人物。
沈家乃是杭州的首富,有“杭州甲族,以沈为最”之称。
毛文龙仅仅九岁的时候,毛伟病故,而那时毛文龙的母亲,就带着他,回到了沈家,这叫做携子依弟,母子二人,依靠着毛文龙的舅舅沈光祚过活。
而毛文龙的舅舅沈光祚是万历乙末科进士,在官场上混的如鱼得水,从开封推官到山东布政使,再到京城顺天府丞,顺天府尹,一路上顺风顺水。
毛文龙从军,就是依靠着舅舅沈光祚的介绍和推荐,毛文龙就成为了王化贞手下的练兵游击。
所以王化贞的案子想要推动下去,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沈家。
所以田尔耕不得已的进宫请示万岁爷,是否继续追查。
“袁太保怎么讲?”朱由检思考了片刻问道。
田尔耕有些犹豫的说道:“查到王化贞和毛文龙以及沈家的关系之后,臣曾经送了拜帖给袁军门,袁军门说让我们继续追查。”
朱由检握着手中的奏疏,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倘若沈家没问题还好,若是沈家有问题呢?
那必不可少的追查到毛文龙身上。
但是袁可立这一个继续追查,让朱由检非常难办。
因为毛文龙和袁可立之间有一些龌龊和间隙,而且很难修补。
袁可立作为毛文龙的靠山,在朝中多有为毛文龙说话,请功的举动,但是坏就坏在了请功这两个字上。
天启三年时候,毛文龙上书请功,说是打下了满浦、昌城之捷,击杀了近两万的建奴,请求恩赏。
当时袁可立就派人查了查,最后发现这两万多人中,只有一千建奴兵,其余都是朝鲜人。炮火响起之后,朝鲜百姓互相践踏,死伤极多。
随后袁可立据实上报,这两万首级从何而来。
好大喜功的将领,不失于慎的巡抚,毛文龙切实的领到了自己的军功,巡抚在皇帝面前刷了个忠于君命的脸。
这本来就是地方大将和朝中大臣们相互配合的戏码,当年戚继光和张居正在平倭、镇守蓟门、驰援辽东上不止一次上演。
本来都是惯例,结果坏就坏在了一些明公身上。
东林狗狠起来,连自己人都咬。
宋祯汉、宋师襄、方有度、庞尚廉这四个人就开始抓着这出戏不放,在轮番上奏章抨击袁可立庇护毛文龙,连瞒报虚报军功都不惩戒,连章抟击。
这四个人,还在私底下派出了说客,去哄骗毛文龙。
毛文龙压根不知道朝堂旋涡有多深,也不知道袁可立正在遭受怎样的弹劾,就被忽悠瘸了,他上了个类似于五大怨的奏疏,说的东西都差不多,说没有饷银、没有粮草、日子过得苦,抱怨了一大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