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小松和司小柏终于自由了。家里也不在管他们了。整个城的孩子都可以撒欢的跑出来玩了。
繁重的秋收已经结束,脱粒并且晾晒好的粮食已经进了仓库。各个大小社区除了留够口粮,其余的粮食都被官府收购,进入了官仓。
生产队和牧业队做好了清算后,也给股东们按照工分发工钱,并且还有当年的集体经营分红。而农民和牧民们也拿到了钱。
杨凡给他们定的规矩是五马分肥原则。
百分之二十,作为税收,交给杨老爷。杨老爷的体系没有税收也是不能自我维持的。毕竟他搞了那么多的普及教育,全民医疗,供养军队,科学研究等。早期全靠杨凡垫付,可早晚都要依靠自身造血能力。
百分之二十作为建设税交给本地官府,用于本地官府运行公费,各种工程建设和公共事业支出。
由于多伦城处于初创阶段,不论是修城墙,修码头,修道路和桥梁,甚至开垦土地,建立公共卫生和仓储体系到处都要花钱。
现在杨凡的两成税收和本地的地税两成,合计四成都用于本地建设。
等以后当地开发成熟了,杨凡才会真正从地方提取这两成税收。
剩下的百分之六十是留给企业和个人的。
百分之二十留在本社内作为资本公积金,用来扩大生产和企业流动资金。这部分属于集体共有的资产。
毕竟每年都要购买种子、肥料、补充修缮损坏的生产工具,没钱是万万不行的。
百分之二十,作为企业雇员的报酬。这部分按照多劳多得原则分配。25户农民,在社里上工的必须要有工资。
最后的百分之二十作为股东分红。这部分是按照家庭为单位的。一个家庭视为一个股东。
幸福社今年一共种植了2500亩的高粱。一共打了200万斤粮食。官府的收购价格一文钱两斤。秸秆一亩地一钱银子。
卖粮食一共得了一百万钱,也就是一千贯。大概相当于一千两银子。卖秸秆可得250两银子。
因为本社有家畜要养,如更牛、马匹、驴子、羊等。所以只卖了200两银子的秸秆。剩下的给牲畜过冬吃。
也就是说按照两成的分红,240两银子25户人家分。一家大概不到十两银子。这可是一笔巨款。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第一年就能赚钱,还赚了近十两银子。
司北沟一家八口都是劳力,这次收割还有工钱,因为干的多,赚的比别人家多一些。工钱一共收入了十二两三钱五分银子。
这个收入让一家人乐的合不拢嘴。
本来他们准备留下一部分高粱当作口粮的,最后老钟叔等人一研究,发现吃高粱不划算。
高粱用来酿酒,算是经济作物,价格比较好,吃掉有些糟践了。
不如都卖了,换成钱买回来玉米吃,那个一文钱三斤呢。
不论是棒子面贴饼子,还是大碴子芸豆粥,一家人都喝了一年了。都吃习惯了。玉米面条也好吃的很,又劲道又爽滑。
省下三分之一的钱,可以买大豆,用来做大酱和豆腐,还可以买过冬的蔬菜。
于是他们就把粮食全卖掉了。
卖粮食没有拿到银子和铜钱,只拿到了一沓子纸币。这让很多人有些恐慌,生怕自己一年的收成被无偿的征收走了。
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银子和铜钱在这里根本没用,商店里就不收这些东西,他们只收纸币。
那些藏着银子和铜钱的人,还得去钱庄兑换,才能拿着纸币去商店和市场里买东西。
因为各个社,都是把收获物卖给官府的,只收少量的自留。所以,大宗买卖要去官府开办的商店和市场。平时少量的家庭购买可以去跳蚤市场和路边摊购买。
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用银子铜钱没有纸币方便,路边摊和跳蚤市场也就接受纸币了。
纸币存在钱庄有较好的利息,而银子和铜钱的利息少一半。算明白账之后,百姓更不愿意持有银子了。
农民赚了钱,先要还掉今年的贷款应还部分。这些贷款都是分十到十五年等额本息还款的。
剩下的钱,每个家庭就可以自由消费了。
官办商店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小到针头线脑,大到牛马车辆,生活用品,生产工具都有销售。
这段时间里,大家踊跃购买最多的就是铸铁炉子。虽然今年新建的土坯房里都有砖石砌筑的锅台和火墙、土炕。
但是只有做饭时烧火,冬天还是很冷的。草原上的冬天能到零下二十多度,和东北差不多的。
这时候铸铁炉子就派上用场了。
因为蜂窝煤非常的便宜而且耐烧。可以把铸铁炉子和火墙、火炕连接。这样子屋子就可以整天保持温暖。
炉盖上在放一把铁皮水壶,这样屋子冬天湿润,也可以二十四小时供应热水。
现在多伦煤业已经开业了,在全城设立了四个分店。二十多个煤站。
还有驴车运输队,送货到家,负责装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