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你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长方形,无论你将纸张怎么揉把,长方形之内都不会察觉到任何的变化,只有在长方形之外才能真实地看到长方形的变化。
这是引力弹的第一阶段,被称为捕获。
一般来说比引力弹范围小的物体会跟着空间的扭曲折叠一起跌入磁场的中心位置,比引力弹范围大的物体则会出现部分的扭曲,就像是在物体的身上突然凹进去一块。
这个阶段下大部分的物质都不会收到什么伤害,因为是顺着空间进行的扭曲。
磁场生成器大约能持续一分钟左右,在主动终止或者是时间耗尽之后,磁场生成器停止工作,极度扭曲的空间会发生反弹。
这种空间自我修复性质的反弹十分剧烈且混乱,剧烈的反弹现象会将其中包含的物质喷发出去,就像是随身空间仓被破坏后里面储存的物品会被抛散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一样。
这同样不会对物质本身造成什么伤害。
但是其中混乱无序的重组过程则会对物质造成空间切割效果。
引力弹的磁场不仅会扭曲空间,同时还会对空间进行一定比例的压缩。
这种压缩是一种随机的无序压缩,恢复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的引导完全依靠空间自主的修复能力。
这就会导致磁场中心被压缩的空间在恢复的过程中会随机重组。
这就像你把积木拆了装进桶里,当你再次组合的时候,这些积木完全是随机重组成原本的造型,每一块积木的位置有可能不变,也有可能发生变动。
对于积木的基数来说,不变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有实验证明压缩空间在进行随机恢复的时候,重组的空间单位是边长一毫米的立方体。
换言之,处于压缩空间中的物质只要是超过1毫米的,在空间随机恢复的过程中都会被切割成边长一毫米的立方体,随机出现在整片恢复的空间内。
这才是引力弹的杀伤模式。
因为是借助空间之力产生的杀伤,基本没得防御。
能防御的仅仅只是引力弹本身。
可问题是当引力弹内部装置启动之后,其本体因为空间的扭曲和压缩也将变得非常小,小到肉眼无法观测的地步。
唯一能够确定引力弹方位的只有磁场引发的变化。
人类科技可以轻易锁定引力弹的位置,但是虫族就没有这样的本事了,至少在实验阶段测试的虫族单位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一枚引力弹最大的波及半径在百米左右,皎月三号一口气连续发射了上百枚引力弹,经过十几米的电磁轨道加速,这些引力弹以极高的速度射向了远处的虫族部队。
每一枚引力弹在发射出去之后都进行跟踪,舰载AI会追踪引力弹的飞行轨迹,时刻进行调整躲避虫族空中部队的攻击拦截。
当引力弹飞抵5秒区域时,内部的磁场装置将被启动,以引力弹的飞行速度计算,大约800米深度的虫族会被引力卷入磁场中心。
上百枚引力弹可以在虫族队伍中清理出很大一片空白面积。
引力弹的飞行速度肯定是赶不上粒子束的,这百枚引力弹足足飞行了一个小时后才进入攻击范围,当内部磁场装置开启后的瞬间,引力弹立刻消失在视野之内。
打开磁场扫描后,屏幕上出现上百个高亮的磁力点,叠加空间扫描图层后会发现上百个巨大的漏洞正在一个飞快地速度进入虫族部队。
沿途只要被漏洞波及到的虫族都被拉向了漏洞的中心,因为存在空间压缩,漏洞中心比看到的要能装得多。
这是对虫族部队的清理,指挥官没有设置手动终止磁场的程序,任由引力弹的能量耗尽中被动终止。
结果发现启动大约40秒后,引力弹形成空间漏斗中心区域就被虫族填满,以至于让虫族用数量提前结束了引力弹「捕获」的效果。
20秒后,磁场效果消失,空间开始强制恢复。
相当大一片区域的虫族队伍被迅速恢复的空间推开,随着空间的恢复一大片肉粒形成沙滩出现在太空当中。
上百个沙滩让虫族部队中出现大片的空白,密集的攻击一瞬间就减少许多。
联合舰队的护盾负载立马就会落。
几艘战舰抓紧时间发射主炮进一步清理虫族队伍。
三艘皎月战舰也发射了自己的主炮:阳电子炮。
阳电子炮类似于反物质炮,炮弹为阳电子,与目标内的电子发生湮灭反应释放高剂量的伽马射线对生物体具有极大的杀伤性。
攻击非生物体则效果要弱许多。
不如粒子武器、激光武器和反物质武器的破坏力大。
因为伽马射线具有极强的穿透性,阳电子炮对生物体的杀伤能力要高于前几种武器。
一般来说阳电子炮不太具备成为舰载主炮的特性,但是因为皎月面对的是虫族部队,以阳电子炮作为主炮反而能够提供最大的杀伤力。
皎月的舰首处,长度在20米,炮管口径达到夸张的十米的阳电子炮平台缓缓升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