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林阳,蔡琰也是越来越喜欢,要不是古代女孩子的矜持,再加上家教严格,说不定早就爬上林阳的床了。
蔡邕能让蔡琰跟林阳来幽州,就已经是把蔡琰托付给林阳的意思了。
只是没想到这都一年多了,两人竟然都还没有圆过房,还是分房而睡的。
心中对林阳的好感又是增加了不少,看来对方并非是看中自己女儿的美貌,而是真的喜欢她。
也就更加放心的把蔡琰交给了林阳。
幽州在蔡邕的帮助下成功建立起第一所学校,取名汉林院。
汉林院中有小学,初中,高中,一共九年的义务教育,不需要花一分钱。
五年的时间,也确实培养出了不少的人才。
这些人林阳都为他们提供出仕的岗位,在幽州各地管理城池。
其实学校除了平时的课程之外,林阳还专门开设数学,物理和化学的课程。
这三门门课由他亲自来教,除了数学是每个阶段都学之外,像物理和化学只有高中才有,一个月教12节课,每周3节。
虽然说现在距离发展现代科技还有一段距离,但基础必须打好。
这五年的时间里,林阳把对数理化这三门课学的比较出色的学生留了下来,给予很高的待遇让其担任学校的数理化老师,负责教授新来的学生知识。
只要懂得这些的人越来越多,那等以后要发展科技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
百姓原本听闻林阳办学校的时候,还不太感兴趣,虽然说是免费办学,但还是少有人送自己家的孩子去读书。
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有那闲工夫,还不如多犁两亩地呢。
现在这时候的国情就是这样,百姓就是依靠种植粮食过活,哪会在乎读不读书这样的事情。
除非像是以前张飞那样的工作,自家有点小钱,平日里以杀猪卖酒过活,不会为生计苦恼的人,才会有兴趣送自家孩子去读书。
借此看看能不能改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因为他们这些杀猪卖酒的虽然有点小钱,但说白了就是商人。
古代因为商人不视生产,所以社会地位最低。
如果自己的儿女能学有所成,说不定家族就能一步跨越到士族的社会地位。
但自从得知汉林院的学生,在毕业后被以极高的待遇招收留下当老师后。
许多原本不想送自己孩子去读书的百姓,渐渐有了这方面的想法。
因为只要不是那种真的什么都学不进去的人,每一个从汉林院里面走出来的学生,都被委以了重任。
每个人一个月的待遇,都比他们种田种一年都高。
于是乎之后的日子里,有许多人想送自家子女去汉林院读书。
但是林阳说了,每年只招一次生,且数量不可超过2000人,再多的话汉林院根本容不下这么多学生了,先到先收。
在之后的日子,汉林院就成了幽州老百姓家家户户惦记着的学校。
一到每年9月招生的时候,汉林院门口就堆满了人,有的甚至提前一天来排队都没有报到名,因为还有人比他来的更早,提前一周来的人都有。
对此林阳也没办法,只能加快办学的进度,争取多开两间学校。
对外呢,林阳一直在幽州境内招收兵马,经过5年的时间,林阳目前的兵力早已经超过50万之多。
骑兵有20万,步兵20万,弓箭手5万,其余兵种5万。
大部分兵甲都被林阳派往了边境抗击异族。
像关羽,张飞,赵云,太史慈等人都掌握了林阳的练兵之法,相较于以前幽州的兵马,现在的幽州兵更加让异族感到畏惧。
每次都把他们打的大败而归,之后的三年时间里,都不敢再南下抢夺过冬的粮食。
可大汉毕竟还没有乱,林阳为了练兵,就只能让这些兵马在各各异族之间来回攻杀。
就像那些异族南下抢粮一样,林阳也是让自己的兵马去到这些异族的部落抢一波就跑。
这就把他们搞得很难受了,打又打不过,拦又拦不住。
鲜卑那边甚至干脆让出了内蒙古以东的领土,部落向西边靠近,以此来杜绝与幽州的部队交锋。
此举间接的加重了并州那边的讨伐异族的难度。
这五年里,在林阳的治理下,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高产的土豆与玉米给予了百姓们温饱。
修建的火炕,也保证了幽州老百姓在凛冬来临之时可以取暖。
因此这五年的时间,在幽州已经很少出现有人冻死或饿死的事情。
百姓自然知道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是因为谁,看着材房里堆满的木材,以及牛棚里面的水牛。
林阳颁布过一条法令,那就是军民一家亲。
时不时亲自或让人带部队深入到民间,帮百姓干农活,备一些烧火的柴木之类的。
只要是家里没有牛来帮忙犁地的,都会在事后让人牵一头牛过来。
现在幽州基本家家户户都有牛来帮忙犁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