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平安瞄准的正是《环太平洋》。
机甲大战怪兽的电影。
这种题材早就有过很多。
霓虹甚至有同名的漫画,且是在1990年就面世。
不过这部电影却是由好莱坞编剧特拉维斯原创,他是在环太平洋的加州海岸线上构思出这个故事的中心要素。
这电影还是蛮不错的,全球都有不少粉丝。
电影本身剧情也不错,视觉效果也很强,那种巨物的压迫感很是炸裂。
怪兽机甲电影,看的不就是这个么。
要是用上3dimax以及顶级音效,在这个时代会爽到爆。
和《奇妙夜》的3d小试牛刀相比,《环太平洋》就是小核弹。
当然和《阿凡达》的视觉效果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
但那也是原片。
现在路平安来做,很多场面就可以升级一下。
总之一句话:保证剧情爽感的前提下,把视觉效果拉满。
相信到时候内地票房不会差。
从经济角度上看。
实际上这部电影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原版电影上映于2013年,当年这部电影投资高达1.9亿美元,全球票房4亿出头,其中北美本土票房只有1亿出头,收入就连本钱都没有超过,这是要赔掉裤子的节奏,可是好在电影的主要场景是在香江,让中国观众很买账,拯救了这部差点扑街的好莱坞大片,让续集才得以继续。
严格来说,按照这个数据,选这部电影是比较冒险的。
毕竟现在国内票仓并不大,达不到原时空在内地砍下1.2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如此一来,必亏。
但路平安的优势很大。
特效、摄映技术等等,都能让成本大降。
另外,电影要是在06年之前上映,同样会有很大的“未来感”优势。
观众们会更加买账。
再有,以路平安目前的体量。
他做商业电影也早已不是单单在电影身上做文章。
技术、版权、周边、广告、发行等等,都是盈利点。
除此之外,电影也可以正式尝试中美合拍。
这是为更好地打入北美以及国际市场做准备的。
不仅如此,还能用这部电影给未来的那些个所谓的合拍片打个样。
让他们看看,合拍到底应该怎么拍。
以上这些,是路平安选择《环太平洋》主要原因。
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个大胆的想法。
那就是搞一波联动展开。
原时空《环太平洋2》不太行,一定程度上毁了这个系列。
路平安就在想,既然拍了第一部,《环太平洋2》要拍的话肯定要改,那么可不可以干脆来一波大的。
比如,我是说比如。
比如《环太平洋1》讲是环太平洋地区海底深处出现了一个平行宇宙“突破点”,随后,一个巨大无比的巨兽生物从“海洋”中崛起。
按照原版《环太平洋》的编年史,这种怪兽早在两亿年前就来过地球,那时候因为地球环境不适合“先驱”的生存所以放弃入侵。
等地球进入人类的工业化社会,环境大变样,“先驱”们发现机会来了,然后有了《环太平洋1》的故事。
但如果早在两亿年前,“先驱”是逃离地球的呢?
比如当时的地球霸主是个长得像蛇的怪物。
华夏文明称它为:龙。
龙在驱赶了“先驱”后,在长远的岁月变迁中,成了神话中的幻想生物。
直到“先驱”再次出现,人类利用机甲和先驱干了一仗。
虫洞被主角破坏,人类终于消除了隐患,迎来了和平。
最终机甲技术被封存,许多年后,邪恶的组织利用“先驱”的尸体基因,和地球生物结合,终于合成了一种叫“神基因”的物质,并以此制造出了比外星“先驱”更强的生物武器。
但这种生物并不为人所控制,诞生的那一刻,怪物们便失控了。
其中有一头生物冲向了马里亚纳海沟,远古生物“龙”被惊醒,虚弱的“龙”借机吞噬了该生物,获取了神基因,获得了恢复。
但想要恢复巅峰状态,还得继续狩猎。
顺道也把这些杂碎赶出自己的地盘。
就像几亿年前一样。
于是第二部的剧情,就是“龙”狩猎的故事。
所以《环太平洋2》的剧情,可以无缝嫁接2014年的《哥斯拉1》,一场未知巨物和人造巨物之间的狩猎和反狩猎的故事,压迫感溢出屏幕,人类在这种神秘的伟力面前的渺小感,一定会很有质感。
之后的《环太平洋3》可以再融合《哥斯拉2,怪兽之王》的剧情。
龙打败了对手,但一开始失控的几十个人造新型怪兽也在互相吞噬,最终出现十几头比原本更加强大的怪物,这些怪物在一头远古外星生物的统治下,向龙发起了挑战,作为地球之主的龙,开始了又一轮狩猎。
最终龙在正义人类的帮助下再次完成进化,或者说是完成进一步“返祖”,最终成为怪兽之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