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几个男生的房间就热闹起来,薯片的 “咔嚓” 声、说笑声、争论声混在一起,像开了场小型派对,连隔壁正在看书的姜柏宸都听见了。他无奈地摇摇头,拿起手机给白露发了条信息:“他们又开始闹腾了,跟没长大的孩子似的。” 很快收到回复,屏幕亮起:“别管他们,早点睡呀,明天还要去碑林博物馆呢。” 后面还跟着个俏皮的笑脸表情。
夜深了,酒店渐渐安静下来,只有走廊里偶尔传来服务员拖地的声音,拖把划过地面发出 “哗啦哗啦” 的声响,像小溪在流淌。郑楷终于筛选完照片,把满意的几张发到群里,配文:“大兴善寺夜景,绝了!不接受反驳!” 没过几秒,呵呵就回复了个 “不服” 的表情,还附上自己拍的照片,两人又在群里吵了起来,消息提示音 “叮咚叮咚” 响个不停,直到范成成发了句 “都好看,早点睡,明天还要早起” 才作罢,群里终于安静下来。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张真元就被肚子饿醒了,那 “咕咕” 声像在他肚子里开演唱会。他一看表,才六点半,窗外的天刚泛起鱼肚白,却再也睡不着,肚子里的馋虫在不停地爬。他索性猛地掀开被子,叫醒还在梦里吃大餐的李辰:“走,去买甑糕!晚了就没了,昨天看那队伍就不短。” 李辰迷迷糊糊地坐起来,头发睡得像鸡窝,乱糟糟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祖宗,这才几点啊…… 让我再睡会儿……” 话没说完就被张真元拽了起来,两人穿着拖鞋,睡衣外面套了件外套就往酒店外跑,冷风一吹,李辰打了个激灵,清醒了不少。
清晨的西安带着点凉意,风一吹,让人忍不住缩起脖子。路边的早点摊已经冒出了热气,像一朵朵小小的白云,卖胡辣汤的大爷正用长勺搅着锅里的红油,那红油在汤里打着旋,香味飘出老远,钻进每个人的鼻孔里。张真元拉着李辰直奔化觉巷,脚步飞快,拖鞋踩在地上发出 “啪嗒啪嗒” 的声响。远远就看到巷口第三家的甑糕摊前排起了小队,蒸笼里冒出的白气在晨光中袅袅升起,像条白色的丝带,缠绕着巷子里的老槐树。
“还好来得早!” 张真元松了口气,拍了拍胸口,拉着李辰排在队尾。卖甑糕的是个老奶奶,头发花白,梳得整整齐齐,戴着白帽子,脸上布满了皱纹,却精神矍铄。她手里拿着把大铲刀,那铲刀比她的胳膊还长,动作麻利地把甑糕切成块,裹上油纸递给顾客,嘴里还念叨着:“慢点拿,小心烫着。”“要两斤,多来点枣!” 张真元兴奋地说,眼睛盯着蒸笼里的甑糕,糯米黏糊糊的,像块巨大的琥珀,枣泥红亮亮的,看着就甜,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等两人提着热乎乎的甑糕回到酒店,其他人也差不多醒了,大堂里渐渐热闹起来。范成成正拿着放大镜研究一张西安地图,那地图都快被他翻烂了,边角都卷了起来。沙易凑在旁边看,手指点着碑林博物馆的位置,指尖在地图上留下个浅浅的印:“从这里过去,坐地铁大概四十分钟,不过要换乘一次;或者让老周送我们去,开车二十分钟就到了。” 郑楷和呵呵还在争论今天该穿什么衣服拍照,郑楷说要穿深色的,黑色或者藏青色,显庄重,跟石碑的历史感配;呵呵说要穿浅色的,白色或者米黄色,跟石碑对比鲜明,拍出来更亮眼。两人争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
白露和雨琪提着早餐走了进来,袋子是那种印着卡通图案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刚买的肉夹馍,还冒着热气,香味扑鼻,是那种浓郁的肉香混着面香。“快来吃早饭,” 白露笑着说,眼睛弯成了月牙,“老周说七点半在门口等我们,吃完正好出发,不早不晚。”
众人围坐在大堂的桌子旁,桌子是深色的红木桌,上面还铺着块白色的桌布。张真元迫不及待地打开甑糕的油纸,一股枣香立刻弥漫开来,甜丝丝的,钻进每个人的鼻子里。“快尝尝,热乎的!” 他给每个人都递了一块,糯米黏在手上,像涂了层胶水,甜丝丝的。李辰咬了一大口,枣泥的甜混着糯米的香在嘴里化开,那甜味恰到好处,一点都不腻,他含糊不清地说:“嗯…… 好吃…… 比泡馍差点……” 被张真元狠狠瞪了一眼,那眼神像在说 “你再说一遍试试”,他赶紧改口,声音响亮了不少:“也挺好吃的!跟泡馍是两种风味!”
姜柏宸拿起一个肉夹馍,用手指轻轻掰开,里面的腊汁肉冒着热气,肥瘦相间,油汁顺着指缝往下滴,滴在桌布上留下个小小的油点。他递给白露一半:“尝尝这个,皮酥肉香,刚出炉的,最好吃。” 白露咬了一小口,眼睛立刻亮了,像发现了新大陆:“真好吃!这肉炖得太入味了,比昨天的泡馍还香!”
众人边吃边聊,嘴里塞满了食物,说话都含含糊糊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今天的碑林博物馆上。范成成推了推眼镜,镜片上沾了点甑糕的碎屑,说:“听说里面有《开成石经》和《大秦景教碑》,都是国宝级的石碑,书法爱好者绝对不能错过,我特意带了本子,准备抄几个字回来。” 沙易点点头,嘴里还嚼着肉夹馍:“我还想去看看《石台孝经》,据说碑顶的浮雕特别精美,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想想都觉得厉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