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就剥了一头大蒜,就着面条吃了起来。
范成成则对臊子面的浇头感兴趣,里面有肉丁、胡萝卜、土豆、木耳,五颜六色的像一道彩虹,他说:“这臊子面讲究‘薄筋光、煎稀汪、酸香辣’,你看这面条薄而筋道,汤汁煎香,酸辣可口,太符合陕西人的口味了,吃着开胃,一碗下去浑身都暖和。” 他还特意观察了面条的形状,说这面条的宽窄厚薄都有讲究,才能更好地吸附汤汁。
吃完饭,众人在面馆门口的树荫下休息,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暖洋洋的照在身上,像盖上了一层薄被。老周靠在树干上,摇着蒲扇说:“下午咱们去钟楼鼓楼逛逛,感受一下西安的中轴线,钟楼和鼓楼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遥相呼应,以前是报时用的。晚上在回民街吃小吃,那里的小吃种类多,让张真元再过过瘾,好好满足一下他的胃。” 张真元一听,立刻来了精神,拍着肚子说:“太好了!我早就听说回民街的小吃多,有羊肉泡馍、肉夹馍、甑糕、柿子饼…… 今天一定要吃个够,把肚子留得大大的!”
这趟西安之旅,每一天都充满了惊喜和感动,古城墙的雄伟壮观、书院门的浓厚文化气息、各种美食的诱人香味,都让大家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期待,期待着下午的钟楼鼓楼之行,期待着晚上的回民街美食盛宴,期待着这座千年古都带来的更多精彩和美好回忆。
午后的阳光像被打碎的金箔,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像无数跳动的金色小精灵,随着微风轻轻晃动。众人在面馆门口的老槐树下休息了片刻,树影婆娑,蝉鸣声此起彼伏,驱散了骑行带来的疲惫。范成成从包里拿出折扇,慢悠悠地扇着风,扇面上 “长安怀古” 四个字在阳光下若隐若现。大家喝着冰镇酸梅汤,酸甜的滋味顺着喉咙滑下,瞬间驱散了午后的燥热,便跟着老周往钟楼方向走去。
街道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有提着竹编菜篮的老人,篮子里装着刚买的新鲜蔬菜,上面还沾着泥土的气息;有背着书包的学生,三五成群地讨论着题目,清脆的笑声洒满街道;还有三三两两的游客,举着地图四处张望,脸上带着好奇的神情。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悠闲的笑意,整座城市在午后的阳光里显得格外温暖,连空气都仿佛带着甜甜的味道。
“钟楼和鼓楼就在前面了,” 老周指着不远处的两座古建筑说,手指在阳光下划出一道弧线,“钟楼在南,鼓楼在北,遥遥相对,是西安的中轴线,也是这座城市的心脏。以前啊,钟楼敲钟报时,鼓楼击鼓定更,‘晨钟暮鼓’说的就是这里,老一辈的西安人都是听着钟鼓声长大的。”
远远望去,钟楼和鼓楼像两位威严的老者,矗立在城市中央,见证着西安的沧桑变迁。钟楼的屋顶覆盖着深绿色的琉璃瓦,瓦当纹样清晰可见,在阳光下闪着莹润的光泽,四角的飞檐向上翘起,像展翅欲飞的鸟儿,檐角挂着的铜铃随风摆动,“叮叮当当” 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鼓楼的气势更加恢宏,红色的墙体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上面挂着巨大的鼓,鼓面黝黑发亮,边缘的铜钉排列整齐,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鼓声在城市上空回荡。
众人先登上钟楼,木质的楼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踩上去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像在与古老的时光对话。楼梯扶手的木雕已经有些磨损,但依然能看出精美的花纹,有龙纹、云纹,还有各种吉祥图案。钟楼里面陈列着各种古代的乐器,有编钟、编磬、古琴,还有一面巨大的铜钟,高两米多,表面刻着精美的云雷纹和饕餮纹,庄重而神秘。“这口钟就是以前报时用的,” 老周指着铜钟说,声音里带着敬畏,“每天早上敲钟,声音能传遍整个西安城,穿透力极强,提醒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连城墙根的人家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郑楷举着相机不停地拍照,镜头里的钟楼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精美绝伦:“这建筑太精美了,你看这木雕,这彩绘,颜色虽然有些暗淡,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华丽,比现代的建筑讲究多了。” 他把镜头对准窗外,拍下了钟楼四周的街景,车水马龙的街道和古老的钟楼相映成趣,古今交融的画面格外动人,现代的汽车和古代的建筑在同一个画面里和谐共存。
呵呵趴在钟楼的雕花栏杆上,栏杆上的花纹已经被无数人的手磨得光滑,她往下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像看一幅流动的画卷:“站在这里看西安,感觉整座城市都在脚下,太神奇了。你看那些街道,都是笔直的,像棋盘一样纵横交错,怪不得说西安是古都,连街道规划都这么讲究,方方正正的,特别规整。”
范成成则被墙上的介绍吸引了,他指着一张古代西安城的地图,地图是用羊皮绘制的,边缘已经有些泛黄:“你们看,古代的西安城布局多规整,钟楼就在正中心,四条大街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跟现在的城市布局基本一样,可见古人的规划能力有多强,这种布局既能方便交通,又有利于防御,太厉害了。” 他还拿出手机,打开现在的西安地图对比,眼神里充满了赞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