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试译:孔子说:“君子有三点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天命,所以不敬畏天命,戏弄大人,轻视圣人的话。”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试译:孔子说:“天生就知道的,属于上等;学了才知道的,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学习,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是不学,这种人就等而下之了。”
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试译:孔子说:“君子有九个问题要想到:一看,就想到要看清楚;一听,就想到要听真切;脸色一动,就想到要温和;举手投足,就想到要谦恭;一开口,就想到要实话实说;一做事,就想到要敬业;一有疑惑,就想到虚心请教;一冲动,就想到后患无穷;一见到名利,就想到道义在我心中。”
16.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试译:孔子说:“见到好榜样,好像唯恐追不上;见到坏样子,好像害怕把手伸进开水里——我见过这种人,也听过这种话。隐居起来磨砺意志厘清思路,依靠道义推行主张造福天下——我听过这种话,却没见过这种人。”
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欤?
试译:齐景公有马四千匹,到死那天,老百姓没有谁说他好的。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下挨饿,老百姓至今都夸他好。就是说的这个吧。
16.13陈亢(gāng)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gāng)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试译:陈亢问伯鱼,说:“您也曾得到什么秘传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老师一个人站在庭中,鲤快步走过去,老师就问:‘学《诗》了吗?’鲤回答说:‘没有。’老师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鲤回去就赶紧学《诗》。有一天老师又独自站在庭中,鲤快步走过去,老师又问:‘学《礼》了吗?’鲤回答说:‘没有。’老师说:‘不学《礼》,就没法立脚。’鲤回去就赶紧学《礼》。鲤听到的教导是这两句。”陈亢回去后心中很欢喜,说:“问他一句,竟得到三个道理:知道要学《诗》,知道要学《礼》,知道君子教育子女时要保持一点距离。”
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试译:诸侯的妻子,国君尊称她为“夫人”,夫人自己谦称“小童”。本国人尊称她为“君夫人”,本国人对外国则谦称她“寡小君”。外国人称呼她,也是尊称“君夫人”。
17.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kuì)馈孔子豚。孔子时(sì)伺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yǔ)。”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试译:阳货希望孔子去拜访他,孔子不去,阳货就送给孔子一只小猪。孔子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谢,不巧在路上相遇了。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有话对你说。”就开口问道:“怀里藏着宝器,却不亮出来给国家指点迷津,可以说是爱国吗?”说完就自己答道:“不可以!”接着又问:“一心想做大事却一再错失良机,可以叫做聪明吗?”说完又自己答道:“不可以!”接着又说:“日子一天天过去,年岁不等人啊!”孔子说:“好的,我要出来做官了。”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试译:孔子说:“人的天性是接近的,后天习性却拉开了距离。”
17.3子曰:“唯上知智与下愚不移。”
试译: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不可改变。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