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乞活军的奋战并不是无用的,虽然最终失败,其影响力却是无与伦比的,直接造成的几个后果十分的重要。
一是向诸胡展示了北方秦人的血性,终于让其意识到秦人不是任人宰割不会反抗的牲畜,使得胡人对秦人的杀戮有所收敛。
二是让散落在民间各家各派意识到仅仅合作是不够的,必须要更进一步融合以形成一个号令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北方的各家势力、学派开始了相互融合和自我革新。
同生道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正式诞生的,主要由道、墨、儒三家弟子为核心,也吸收了其他散落民间的其他小学说的力量。
各家成员在残酷的现实下和血腥的战斗中最大程度的摒弃了门户之见,先是歃血为盟进行人员融合,而后各家的思想和学说也根据现实需要逐渐有了很大程度的融合和改进。
比如道家就接受了儒家“有为”的观点;墨家也不再固守“非攻”的传统准则;儒家同样以“复古”的名义吸收了很多其他各家的观点观念,实际上是一种“采各家之长”的自我变革。
同生道的“同生”二字就有“求同存异、同生共死、天下大同”之意;最后的那个“道”字,也不是道家的“道”,而是诸子百家思想中都有的“道统”的“道”。
其首领也不称什么“首领”、“道首”、“教主”,而是被称为“大师”,“大师”之下均为弟子,只是职责划分上有所区别罢了。
这一点听得唐笠有点目瞪口呆,心想这已经有了初级的“平等”思想了啊!
三是乞活军的大规模抗胡虽然失败,却只是势微而并没有真正消亡,其影响力始终都在。
灭亡后赵乃至羯族,一度建立冉魏政权的天王冉闵就是乞活军的后人。
冉闵的父亲冉良曾是乞活军的一员,其所在的部队被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击败时被俘。
当时北方秦人处境艰难,很多人未成年就已经拿起刀走上了战场。冉良被俘时就只有十二岁,却已经十分骁勇,被石勒之侄石虎看重收为了养子。
冉良的儿子冉闵比其父更为勇武,深得石虎看重,待他就如同亲孙一般。石虎死后冉闵拥立其第九子石遵为帝,后石遵违背诺言立石衍为太子,冉闵由此心生不满。
石遵死后石鉴继位,冉闵功高被封为大将军、武德王。
冉闵或者说冉家的武力班底其实就是归降后赵的乞活军旧部,冉闵身边最重要的左膀右臂李农就是乞活军的大首领。冉闵虽为后赵屡立战功并身居高位,却因秦人的身份始终被胡人猜忌。同时冉闵本人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秦人的身份,无法忍受胡人残害秦人人的暴行。
石鉴继位后密谋诛杀冉闵、李农,终于将其逼反。
秦历一千一百五十年,奋起反击的冉闵在邺城发布了震动天下的《杀胡令》,公开号召北方秦人“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秦人斩一胡人首级送至凤阳门,平民凭首级领赏,文进三等,武任牙门”。
《杀胡令》瞬间点燃了压抑已久的北方秦人,其爆发出的怒火几近疯狂。
仅邺城一地,第一天就有超过三万各族胡人被杀于城内,三天之内附近被杀的胡人数量超过二十万。
其后北方各地的百姓、义军、归胡秦将纷纷响应,疯狂攻杀胡人,所有高鼻多须者都成为了秦人报复的对象。
面对秦人几近疯狂的仇杀,前一刻还是嗜血饿狼的胡人瞬间变成了挨宰的绵羊,很多小族直接就被杀绝了,这其中就包括了建立后赵的羯人。
各地屠尽身边胡人的秦人纷纷聚集到邺城,共推冉闵为帝,国号大魏(世人多称“冉魏”)。
这是北方秦人拼死扬眉的时刻,也是同生道最为辉煌的时刻。
不过已经靠劫掠、奴役、屠戮秦人强大起来的各族胡人自然不甘心就此退出中原,前一刻还相互攻杀的他们很快就联起手来持续围攻冉魏。
最开始是已经占据中原的匈奴、羌、羯等胡族组成了联军,被击败后又联合了更北方的鲜卑人继续撕咬围攻。
早在冉闵称帝之初,作为其力量根基的同生道就意识到了北方秦胡力量的差距,极力劝说他“联晋抗胡”。冉闵也采纳了这个建议,派遣使者到长江岸边联络南晋说:“叛逆的胡人扰乱中原,如今已遭到重创,如能共同征伐的话,可以派遣军队前来。”
南晋朝廷却因为冉闵称帝建国拒绝北上支援,其真实意图是坐看北方秦胡相互厮杀。
李传讲到这里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变得极度狰狞,从牙缝里挤出的话中满是怨毒。
唐笠也是听得默然不语,他完全能够理解李传的心情。
野蛮且族群不同的诸胡都能摒弃前嫌联合起来围攻冉魏,同族同种的南晋居然坐山观虎斗。就连他这个“外来者”都不自觉的开始磨牙。
北方秦人追随冉闵奋战了两年多,虽然连战连捷,却终因寡不敌众流干了最后一滴鲜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