囡囡补充道:“我们的智能钢材也能用于电池外壳,内置的传感器能监测电池温度,一旦过热就自动报警,提高安全性。”
采购总监当场拍板:“这个我们也要测试!如果合格,明年的电池外壳也用你们的智能钢材。”
年底的创新成果展上,轧钢厂的展厅前人头攒动。氢基钢材、自修复智能钢材、光伏-钢铁融合系统……一件件展品讲述着传统工业的创新故事。
一个年轻的参观者指着自修复钢材问囡囡:“这钢材真的能自己修复裂纹?太神奇了!”
囡囡笑着演示:“你看,这是显微镜下的裂纹修复过程,就像给钢材装了‘创可贴’,以后桥梁、建筑的维护成本能大大降低。”
周阳看着年轻人眼里的好奇与惊叹,对周子轩说:“这就是我们奋斗的意义——让钢铁不再是冰冷的金属,而是有温度、有智慧的伙伴。”
周子轩点头道:“明年,我们还要启动‘钢铁+储能’项目,用氢基钢材制作储氢罐,结合光伏电站,打造‘绿电-绿氢-绿钢’的循环体系。”
新年的钟声敲响时,轧钢厂的中控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周阳、周子轩和囡囡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年度数据:氢基钢材销量突破10万吨,智能钢材应用项目达20个,尼日利亚钢厂实现盈利,全年碳排放强度降至1.1吨/吨钢……
“爸,爷爷,”囡囡举起茶杯,“敬我们的钢铁,敬我们的团队,更敬那些敢于改变的勇气!”
周阳和周子轩举杯相碰,茶杯的碰撞声与远处轧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跨越百年的赞歌。
“新的一年,”周阳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我们要让氢基钢材走进更多汽车厂,让智能钢材架起更多大桥,让尼日利亚的光伏板照亮更多非洲村庄。记住,轧钢厂的舞台,从来不止于钢铁本身。”
新年刚过,轧钢厂的会议室里就热闹起来。周阳、周子轩、囡囡围坐在长桌旁,面前摊着新一年的项目清单,各部门负责人也陆续到齐,手里都拿着厚厚的汇报材料。
“人都到齐了,咱们开门见山,”周阳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众人,“去年的成绩不错,但今年的任务更重。先说说‘钢铁+储能’项目,子轩,你们和储能团队对接得怎么样?”
周子轩翻开笔记本:“已经和中科院储能所谈了三次,初步确定用氢基钢材制作储氢罐内胆,他们提供储氢膜技术。王教授说,我们的钢材纯度够高,氢脆率能控制在3%以下,比他们现在用的不锈钢罐还低2个百分点。”
储能部张工补充道:“周总,就是成型工艺有点难,储氢罐需要整体冲压,咱们现有的设备压力不够,得新上一台3000吨的液压机,预算大概1200万。”
设备部刘部长立刻接话:“我咨询过厂家,3000吨的液压机有现货,三个月就能安装调试完。就是车间得扩建200平米,基建部能不能跟上?”
基建部赵主任点头:“没问题,过完正月十五就动工,保证不耽误设备安装。不过地面得做加固,3000吨的设备,地基承载力得达到每平米50吨。”
周阳敲了敲桌子:“资金和场地都没问题,这个项目是今年的重中之重,必须在三季度前出样品。囡囡,智能钢材那边有什么新动向?”
囡囡翻开平板:“爷爷,中铁大桥局的跨海大桥用了我们5000吨智能钢材,上周他们反馈,传感器的数据传输稳定性达到99.8%,比预期还好。现在又有三家大桥项目来询价,想在今年开工的项目里用。”
技术部李工插话:“囡囡姐,他们想要更小型的传感器,现在的直径3毫米,有些细钢筋装不下。我们能不能把传感器做到2毫米?”
囡囡点头:“我已经联系厂商了,他们说可以做,但芯片得换成进口的,成本会增加8%。我在想,要不要我们自己研发芯片?”
研发部王博士接话:“我们团队有个电子专业的博士,说可以试试。如果能自研芯片,成本至少降30%,就是需要半年时间。”
周阳沉吟道:“自研!半年时间等得起,不能一直被国外卡脖子。王博士,给你们团队配两个硬件工程师,需要什么设备尽管提。”
尼日利亚钢厂的视频电话突然打了进来,赵工的脸出现在屏幕上,背景是正在卸货的光伏板。“周总,周董,囡囡,”赵工的声音带着喘息,“我们的光伏电站扩容项目开始卸货了,新增的5000块板,能让发电量翻一倍!”
阿明凑到镜头前:“周董,我们用光伏电电解水制氢,试生产了100立方米氢气,纯度99.9%,用来轧钢的话,成本比买绿氢低40%!”
周阳眼睛一亮:“太好了!阿明,你们这是把‘绿电-绿氢-绿钢’的循环走通了。赵工,赶紧申请专利,这套技术在非洲肯定大受欢迎。”
赵工连连点头:“已经在弄了!还有个事,当地的汽车厂想让我们供应镀锌板,量不小,每月2000吨,但要求锌层厚度误差控制在±1微米,我们的设备能做到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