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大明王朝,外有倭寇侵扰,内有严嵩专权,政局动荡不安。徐阶的入阁,为朝廷带来了一股新的力量。同年八月,大将军仇鸾病逝,徐阶迅速行动,密书揭露仇鸾通虏误国的真相。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徐阶的政治敏锐度,也间接帮助严嵩重新获得皇帝的信任,因仇鸾曾是严嵩的政敌。徐阶通过这一策略,巧妙地缓和了与严嵩的关系,为后续的斗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面对严嵩的专权,朝中不乏正直之士挺身而出,如刑部员外郎杨继盛的弹劾,列举了严嵩“五奸十罪”,尽管其中也批评了徐阶作为次辅未能有效制约严嵩,徐阶却并未因此报复,反而暗中援救了许多因弹劾严嵩而遭难的官员,如沈束、王宗茂、赵锦等人,这不仅体现了徐阶的政治智慧,也赢得了人心。
杨继盛的弹劾虽然最终未能撼动严嵩的地位,却加深了严嵩对徐阶的猜疑。徐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他知道直接对抗严嵩不仅风险极大,也可能损害国家大局。因此,他一方面继续以恭谨的姿态撰写青词以取悦皇帝,另一方面则在幕后保护那些因正义而受到迫害的官员,尽量减少政治斗争的负面影响。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徐阶因万寿节推恩而晋升为太子太傅,并进为武英殿大学士,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政绩的肯定,也意味着他在朝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面对江南严重的倭患,徐阶凭借对军事的了解和对家乡情况的关切,频繁为皇帝提供应对策略,进一步凸显了他的重要性。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吴时来、张翀、董传策三位官员因弹劾严嵩而被充军,这三人与徐阶有着密切的关系,严嵩因此怀疑徐阶是背后的策划者。面对严嵩的猜疑和潜在的威胁,徐阶采取了更为低调的策略,称病在家,减少公开活动,以此来避其锋芒,同时也继续通过撰写高质量的青词来维持皇帝的信赖。徐阶还巧妙地通过提议为年迈的严嵩加优礼,既显示了他宽广的政治胸襟,也进一步分化了严嵩与皇帝的关系。
五、位居首揆
嘉靖四十年至隆庆元年,是徐阶政治生涯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他由一位隐忍的次辅逐渐成为独揽朝纲的首辅,并在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深远的战略眼光。
在万寿宫火灾后,徐阶准确捕捉到皇帝的心理,提议使用剩余材料重建宫殿,不仅解决了皇帝居住问题,还顺带推荐亲信雷礼负责工程,借机提拔了儿子徐璠,这一系列操作既得民心,又巩固了自身地位,同时在无形中削弱了严嵩的影响力。严嵩因提议皇帝移驾南城而失宠,徐阶则在此时逐渐赢得皇帝的完全信任。
嘉靖四十一年,随着严嵩的倒台,徐阶正式接任内阁首辅,他提出的“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的施政理念,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徐阶试图通过这些改革,消除严嵩专权留下的负面影响,恢复正常的朝政秩序。徐阶在位期间,不仅注重恢复朝纲,还力图平衡内阁力量,适时推荐新人入阁,如李春芳、严讷等,以维系政治平衡。
面对海瑞的直言进谏,徐阶展现了其政治智慧和包容心态,通过巧妙劝解,既保全了海瑞性命,又彰显了皇帝的宽容,这一举动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中的声望。在世宗病重及驾崩后,徐阶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不仅安排裕王顺利即位,还主导了遗诏的起草,遗诏内容反映了徐阶拨乱反正、重振朝纲的决心,为后来的隆庆新政奠定了基础。
然而,徐阶的首辅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与高拱的矛盾日益加剧。高拱入阁后,二人在政见上多次不合,高拱甚至联合郭朴对徐阶发起攻击,但徐阶凭借其深厚的政治经验和广泛的朝野支持,巧妙化解了这些危机。例如,面对齐康的弹劾,徐阶通过舆论和皇帝的支持,成功扞卫了自己的名誉,并迫使高拱辞职,再次展示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高超策略和深远影响。
六、晚年去世
徐阶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波折与挑战,尽管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退休后的日子并不平静。隆庆二年(1568年),徐阶多次请求致仕,穆宗虽不舍其离去,但在种种因素交织下,最终还是批准了徐阶的请求。他的离任,部分原因可能是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包括与高拱的恩怨及宦官李芳的干预,这些都表明,即便远离了政治中心,徐阶仍然无法完全避开朝堂的风云变幻。
回到故乡华亭后,徐阶并未完全逃脱政治余波的影响。海瑞任应天巡抚期间,大力整顿地方豪强占地问题,徐阶家族庞大的田产也成为关注焦点,饱受诉讼困扰。徐阶虽对海瑞的初衷表示理解,但这场土地纠纷无疑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不便。直到海瑞被弹劾,徐家的麻烦才得以暂时缓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