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周延儒与温体仁的争斗升级,双方互有攻讦。周延儒利用亲信陈于泰攻击温体仁,而温体仁则唆使宣府太监王坤弹劾陈于泰,进而牵扯到周延儒。周延儒被迫自请辞职,但被崇祯帝挽留。然而,当刑科都给事中陈赞化揭露周延儒招权纳贿,尤其是对原内阁首辅李标说可以影响崇祯帝旨意,称崇祯帝为“羲皇上人”时,周延儒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崇祯帝对此事极为重视,追问详情。在无可抵赖的情况下,周延儒于崇祯六年(1633年)六月被迫辞职,回到了家乡宜兴。周延儒试图通过推荐他人来制约温体仁,但最终未能成功,温体仁顺利接替他成为内阁首辅,标志着周温倾轧的阶段性胜利,也昭示了周延儒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
四、再任首辅
周延儒的再次复出,是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彼时的明朝已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内有农民起义的烽火蔓延,外有满清的虎视眈眈,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温体仁倒台后,其亲信张至发、薛国观相继接任首辅,但局势并未好转。复社成员吴昌时,作为周延儒的门生,与复社领袖张溥联手,耗费巨资结交崇祯帝身边的宦官,如曹化淳、王裕民、王之心等,意图推动周延儒重返政坛。与此同时,崇祯帝也有意再次起用这位曾被罢黜的首辅。
九月十二日,周延儒与贺逢圣一同进京,次日便得到崇祯帝的召见,随即官复原职,出任内阁首辅。在赴京途中,周延儒曾对门生杨士聪坦言,自己深知复出必致祸,但出于责任与使命,他不敢不来。这番话语,既透露了周延儒内心的忧虑,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大事的担当。
周延儒复出后,迅速着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释放漕粮白粮欠户、减免积年拖欠赋税、减轻兵灾岁荒地区的田赋负担、宽宥轻罪犯人、恢复被错误处分的举人资格、增加取士名额、召回因直言而遭贬的官员等。崇祯帝对这些政策全盘接受,并赐宴为其洗尘,显示出对周延儒的高度信任与期待。
在施政过程中,周延儒确实展现出了贤相之风,提拔了不少有声望的士大夫,取得了一定的政绩,赢得了朝廷内外的赞誉。崇祯帝对周延儒的倚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尊称其为“元辅”“先生”,而且频繁赐坐、赐膳,对周延儒的奏折几乎当日批复,即便偶有延迟,也会附上解释,并表达出对周延儒如同左右手般重要性的深切感受。
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一,崇祯帝在皇极殿的隆重仪式后,特意召见阁臣,以师席之礼待之,表达了对阁臣,尤其是周延儒的厚望,期望在他们的辅佐下实现天下治平。周延儒对此却显得忧心忡忡,他意识到皇帝的期望越高,未来的责任和可能的责备也将越重。
五、欺君误国
周延儒的晚年政治生涯,因一系列决策失误和行为失当,最终导致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结。在明朝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周延儒再次被委以重任,但其表现却远未达到崇祯帝和民众的期望,反而加速了其政治生涯的崩溃。
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面对清军的再次入侵,周延儒作为内阁首辅,未能提出有效对策,而是选择了一个看似迷信的手段,希望通过宗教仪式来抵御外敌,这一行为不仅未能挽回颓势,反而暴露了其无力应对现实挑战的困境。当崇祯帝询问其关于与清和谈的意见时,周延儒的沉默不语,更是让皇帝对其失去了信心,预示着其政治地位的下滑。
随着清军的深入,周延儒被委任督师,负责阻击清军。然而,他的行动却充斥着敷衍与虚伪。在接到命令后,周延儒虽迅速出征,但在战场上的表现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他不仅未亲自指挥战斗,反而在后方享受盛宴,与将领们沉溺于酒色之中,完全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周延儒及其随行官员还不断地向朝廷上报虚假的胜利消息,谎称连战皆捷,这一系列行为极大地误导了崇祯帝,也损害了明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更为严重的是,周延儒在督师期间的腐败行为,如收取贿赂为将领叙功,进一步恶化了军中的纪律,加剧了军队的涣散。当崇祯帝得知真相后,对周延儒的愤怒达到了顶点。尽管最初崇祯帝对周延儒仍有几分宽容,允许其体面地退休,但周延儒的行为已触及了皇帝的底线,也触怒了朝野的公愤。
周延儒的最终结局,不仅是个人悲剧的体现,也是晚明政治腐败和统治阶层无能的象征。他的失败,反映了明朝末年中央政府的软弱无力,以及面对内外危机时的束手无策。周延儒的故事,是对后人的一次警醒,提醒着每一个执政者,权力的行使必须谨慎,否则不仅会危害国家,也会毁灭个人。
六、获罪赐死
周延儒的政治生命,在一系列的指控和审判中走向终结。崇祯帝对周延儒的不满与日俱增,特别是当清军第六次入侵,周延儒督师无功,加之后续的腐败指控,使得皇帝对这位曾经倚重的首辅彻底失望。周延儒被召回京城后,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各种攻讦纷至沓来,揭露其种种不法行为,包括通过幕客招权纳贿、与内侍勾结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