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年羹尧的妹妹成为胤禛侧妃之后,年羹尧并没有因此与胤禛的关系变得更为亲密。事实上,由于年羹尧当时正在四川任职,他与胤禛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直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禛还曾经写信训斥年羹尧,指出他在给自己的信件中没有使用谦卑的措辞,如未自称“奴才”,并且在一些重要的家庭庆典上,年羹尧既没有送上礼物,也没有发去贺信。此外,胤禛还提到年羹尧在孟光祖案中的失误,以及他在信中使用的某些可能被视为居心叵测的言辞。为了改善关系,胤禛要求年羹尧将其成年的儿子、弟侄送到京师侍奉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
年羹尧听从了胤禛的要求,将家人送往京师,这也表明他愿意维护与胤禛之间的关系。这一举动或许有助于缓解他们之间的紧张气氛。随着胤禛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即位为雍正帝,年羹尧的地位也得到了显着提升。雍正帝即位后不久,便召胤禵还朝,并安排年羹尧协助管理西北军政事务。这一安排可能是出于对年羹尧的信任,同时也可能是为了确保对胤禵的控制。
雍正元年(1723年),年羹尧来到北京为康熙帝奔丧,雍正帝不仅加封他为二等阿达哈哈番世职,还赐予他太保衔,并晋封为三等公。此外,年羹尧的妹妹被册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他的长兄年希尧也被重新启用,担任署理广东巡抚;妹夫胡凤翚被任命为苏州织造兼苏州浒墅关监督;年已八旬的父亲年遐龄也获得了尚书虚衔。这一系列的举措显示了雍正帝对年羹尧家族的高度重视。
在年羹尧离京返回任所的路上,他还向雍正帝报告了山西的灾情,并请求及时赈济。雍正帝对此表示关切,并回复说希望年年岁岁都能看到年羹尧呈上的平安报喜的消息。
胤禵离任后,青海地区的蒙古和硕特部酋长罗卜藏丹津开始蠢蠢欲动,意图反抗清朝统治。西北局势因此变得紧张,雍正帝决定继续用兵西北,旨在稳定边疆的同时,也希望通过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在当时西北有宗室延信和年羹尧两人坐镇的情况下,雍正帝选择了出身汉军旗的年羹尧挂帅。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帝下令将四川、陕西、甘肃、云南四省的一切事务交由年羹尧办理,显示了对年羹尧的信任和支持。不久之后,雍正帝又以延信驻扎甘州、指挥不便为由,免去了延信的西安将军职务,改命年羹尧继配夫人的叔叔、缺乏军事经验的宗室普照署理西安将军,实际上将西安八旗驻防军的指挥权也交给了年羹尧。
同年八月,罗卜藏丹津正式起兵反清,雍正帝命令年羹尧等人派兵接应被袭击的亲清王公,并派遣在西宁的侍郎常寿前往罗卜藏丹津军中宣谕,试图令其罢兵。然而,罗卜藏丹津已决心叛乱,不仅拘禁了常寿,还率领部队进攻西宁及周边地区。
面对这一紧急局势,雍正帝于同年十月正式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前往西宁进行救援,并与罗卜藏丹津作战。最初,战局对清军不利,年羹尧被困西宁,但他表现得镇定自若,率领少数士兵坐在城楼上,假装城中有大量援军。罗卜藏丹津误以为其中有诈,于是率军撤退。年羹尧随即指挥军队出击,罗卜藏丹津未料到年羹尧兵力如此之少,未能做好充分准备。在战斗中,年羹尧命令军队向桌子山藏族人开炮,造成了藏族人大量的伤亡。随着岳钟琪的部队到达,直接进攻敌营,罗卜藏丹津最终败逃,仅率少数人逃离战场。
在年羹尧困守西宁期间,国舅隆科多曾秘密向雍正帝建议,应该派人牵制年羹尧,以防他倒戈造反。然而,怡亲王允祥却持反对意见,认为既然已经将大军交给年羹尧指挥,那么再派人掣肘会影响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雍正帝最终采纳了允祥的意见,继续信任年羹尧。
年羹尧在岳钟琪的辅助下,逐步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年羹尧终于击败了罗卜藏丹津的主力部队,平定了青海叛乱。捷报传到京城时,正值清明节,雍正帝正在景陵祭奠先皇。得知这一消息后,雍正帝欣喜若狂,立即晋封年羹尧为一等公,并赞扬年羹尧及其部下不仅为他的“功臣”,更是他的“恩人”。
四、渐失信任
年羹尧平定青海后,继续镇守西北,处理善后事宜。在此期间,雍正帝对年羹尧的信任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军事方面依赖他,就连朝中的重大事务,无论是否与军事有关,雍正帝都会私下与年羹尧商议。例如,在处理耗羡归公一事上,雍正帝采纳了山西巡抚诺敏的提议,但朝廷中的大臣们并不赞同。面对这种情况,雍正帝专门询问年羹尧的意见,表示:“此事朕不洞彻,难定是非,和你商量,你意如何?”在另一件事上,雍正帝打算将周敦颐、程颢、程颐三位儒学大家入祀孔庙,但考虑到父亲康熙帝已将朱熹入祀,如果将周、程置于朱熹之前,似乎不太妥当。雍正帝再次征求年羹尧的意见,希望他能“详细推敲奏来”。对于年羹尧的意见,雍正帝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要求大臣们仔细参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