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深知军队的重要性,因此他通过恢复木兰秋狝来强化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这一决定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乾隆帝在即位初期已经解决了贵州苗疆之乱,并与准噶尔部达成和平协议,完成了雍正帝留下的未竟之业。然而,乾隆帝并未因此而放松警惕,他意识到军队中存在的贪图安逸、军备废弛等问题,因此通过木兰秋狝来整顿军纪。
在经济方面,乾隆帝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粮价上涨,导致民食困难。起初,乾隆帝试图通过禁止烧锅酿酒来抑制粮价上涨,但这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乾隆帝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重视农业生产,二是鼓励垦荒和移民,三是提倡种植高产作物。他还仿效康熙帝的做法,普免全国钱粮,特别是在受灾地区进行临时性的蠲免。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粮食危机,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国库充实,社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乾隆十年(1745年),随着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的去世,该部陷入内乱,达瓦齐夺取了汗位。这一变化为清朝提供了介入的机会。乾隆帝果断派兵进入四川瞻对地区,镇压叛乱。从1745年九月开始,清军逐步收复失地,最终平定了叛乱。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巩固了清朝在西南边疆的统治,也为乾隆帝赢得了更多的声望。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进行了东巡,途经曲阜,拜谒孔林,并登临泰山。这一举动既彰显了他尊儒重道的文化立场,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礼仪的重视。然而,同年三月,皇后富察氏不幸去世,乾隆帝悲痛不已,追谥她为“孝贤”。
乾隆帝即位初期,辅政大臣鄂尔泰和张廷玉各自拥有强大的势力,这对乾隆帝的统治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消除这一隐患,乾隆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749年,张廷玉退休时,乾隆帝虽然最初表示要给予他特殊的荣誉,但很快就因为张廷玉没有亲自谢恩而收回成命,并削去了他的爵位。1755年,乾隆帝通过制造“坚磨生诗抄案”,将鄂尔泰的亲信胡中藻和鄂昌处死,并借此机会将鄂尔泰的牌位撤出贤良祠。这些行动不仅削弱了旧臣的影响力,也加强了乾隆帝的君主专制统治。
四、戡乱边疆
乾隆帝即位初期,面临着来自边疆的多重挑战。其中最为紧迫的便是大金川的动荡局势。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发动了对小金川的攻击,并劫持了小金川的土司泽旺及其印信。随后,莎罗奔继续扩张,进攻了革布什札和明正两土司。为了制止这种侵犯行为,乾隆帝在同年派遣了三万大军,分两路进攻大金川。然而,由于当地的地形极为险恶,加之气候恶劣,清军在战斗中遇到了极大困难,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夏秋,依然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面对僵局,乾隆帝决定增派兵力,并任命大学士傅恒为前线指挥官。傅恒到达前线后,采纳了岳钟琪提出的深入敌后的策略。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清军终于逼近了莎罗奔的老巢勒乌围,迫使莎罗奔投降。这场战役不仅平定了大金川的叛乱,也展示了乾隆帝在军事战略上的果断与智慧。
与此同时,西藏地区也出现了不稳定因素。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地方贵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领导了一场叛乱。然而,在达赖喇嘛的领导下,与驻藏清军联合行动,迅速平定了这次叛乱。乾隆帝认识到,地方贵族的过大权力不利于西藏的稳定和中央对西藏的有效统治。于是,在平叛后,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废除了原有的藏王制度,成立了由四位噶隆组成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并制定了《西藏善后章程》,增强了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的权力。
在准噶尔地区,乾隆帝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准噶尔部内部因争夺汗位而发生内讧,萨喇尔、三策凌等先后率部内迁归附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抓住时机,发兵五万直捣伊犁,进攻达瓦齐。达瓦齐措手不及,兵败被俘。然而,归降的阿睦尔撒纳因未能实现统治厄鲁特蒙古四部的野心而反叛。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军收复伊犁,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清军随即展开追击,并最终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击败叛军,阿睦尔撒纳病死于逃亡途中。
平定准噶尔后,乾隆帝立即调派满汉官兵一万人南下,讨伐天山南路叛乱的大小和卓。这场战役持续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最终,清军攻克了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大小和卓逃往巴达克山部被杀,天山南路的叛乱被彻底平定。
五、扬威西南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帝面对沙俄在边境的挑衅,命令阿桂和车布登扎布率领军队驱逐俄军。这一行动展示了乾隆帝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强硬态度。同年十月,乾隆帝的第十五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帝)出生,这为皇室增添了新的希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