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鸿不仅私下里对郭嵩焘进行攻击,还在使馆内公开表示:“这个京师之内都指名为汉奸的人,我肯定不能容下他。”他还秘密向朝廷密劾郭嵩焘,列举了所谓的“十款”罪责,试图通过罗织罪名来彻底摧毁郭嵩焘的政治生涯。与此同时,国内的顽固派也强烈响应,翰林院编修何金寿更是参劾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这种指控无疑是给郭嵩焘扣上了严重的政治帽子。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和非议,郭嵩焘感到十分沮丧。尽管他在外交事务上的表现得到了西方国家的认可,甚至被称赞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但这些正面评价并未能改变他在国内的形象。到了光绪五年(1879年),郭嵩焘与继任公使曾纪泽办理完交接事务后,决定黯然回国,以称病为由回籍休养。
归国后的郭嵩焘遭遇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当他乘船抵达长沙时,湘阴地区爆发了强烈的守旧排外情绪,形势非常紧张。就连使用小火轮拖带木船进入省城这样的小事也受到了长沙、善化两县官员的阻挠。大街上贴满了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地方官员对他的态度也非常傲慢无礼,尽管他仍然保留着钦差使臣的官衔。
尽管身处逆境,郭嵩焘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蛰居乡野期间,依然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就时事外交问题上书朝廷,并致书李鸿章等重臣表达自己的观点。晚年,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湖南开设禁烟会,致力于宣传禁烟运动。每年的大年初一,郭嵩焘都有赋诗一首以纪年的习惯。光绪九年(1883年)正月初一,65岁的他在诗中写道:“眼前万事随云变,镜里衰颜借酒温。身世苍茫成感喟,盛衰反复与谁论?”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他晚年的心境,表达了对时局变幻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光绪十七年(1891年),郭嵩焘因病去世,享年73岁。在他去世后,李鸿章曾上奏请求朝廷将郭嵩焘的事迹载入国史馆,并请赐予谥号,但这一请求未获批准。清廷上谕再次强调:“郭嵩焘出使外洋,所着书籍颇受外界争议,因此不为其追赠谥号。”
喜欢古代历史着名人物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古代历史着名人物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