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洲同盟的签订,对于松平元康来说并非易事。他不仅要面对与今川氏原有的盟约关系,还要考虑到一旦背叛今川氏可能会带来的后果。然而,今川氏真的软弱以及今川氏内部的分裂,再加上北方武田信玄的威胁,使得松平元康别无选择。此外,织田信长展现出的才能和军事实力也让松平元康看到了与之结盟的可能性。
四、崛起三河
松平元康在经历了桶狭间合战和与织田信长结成清洲同盟之后,开始逐渐摆脱今川氏的阴影,迈向独立发展的道路。永禄六年(1563年),西三河地区爆发了一向一揆(佛教净土真宗信徒发起的起义),这给松平元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时,一些家臣如本多正信和夏目吉信甚至加入了起义军,这对于刚刚起步的松平家康来说无疑是一次严重的考验。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松平元康并没有选择强硬镇压,而是采用了更为智慧的策略。他采取攻心战术,通过耐心说服和分化瓦解,最终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成功平息了这次叛乱。这一事件不仅显示了松平元康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手腕,也为他在三河国树立了威信。
在平定一向一揆之后,松平元康开始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他首先拉拢了东三河的豪族,如户田氏和西乡氏,增强了自己在三河国的影响力。接着,他带领军队向东推进,消灭了一些敌对势力,如鹈殿氏。通过这些军事行动,松平元康逐步统一了东三河和奥三河(三河国北部),最终在永禄九年(1566年)实现了对整个三河国的控制。
在统一三河国的过程中,松平元康不仅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还在政治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年,他从朝廷获得了从五位下的官职,并被任命为三河守。更重要的是,他在永禄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567年2月18日)得到了天皇的敕许,改姓为德川。这一举动被认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并表明自己是清和源氏分支新田氏的后裔,从而为将来成为征夷大将军铺平道路。
五、破围之战
永禄十一年(1568年),甲斐国的武田信玄开始对今川氏的领地发起进攻。武田信玄派遣使者到冈崎城,与德川家康商议联合出兵消灭今川氏的事宜。双方约定,在击败今川氏后,以大井川为界,西边的土地归德川家康所有,东边的土地则属于武田家。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大井川会盟”。
在武田信玄攻破骏府城后不久,德川家康也趁机攻克了今川氏位于远江国的曳马城,并将其更名为浜松城。随着今川氏在骏府城的失守,挂川城也遭到了包围。最终,在德川家康的劝降下,今川氏真的投降,德川家康由此控制了远江国,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获得了大约二十万石的土地。这一系列的胜利不仅增加了德川家康的领地,也提升了他在其他大名心目中的地位。
到了元龟元年(1570年),德川家康将治所迁至浜松城。然而,随着武田信玄和织田信长分别向全国扩张,德川家康发现自己陷入了两强之间的夹缝之中。同年,织田信长为了支持足利义昭上京,德川家康派遣部队支援织田信长。此外,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左京大夫,这是一个授予历代管领盟友的重要职位,但织田信长辞去了管领之职,因此德川家康仍保留着“三河守”的称号。
在这一时期,足利义昭试图建立一个反对织田信长的联盟,即所谓的“信长包围网”,并试图拉拢德川家康加入,甚至提出给予他副将军的职位。然而,德川家康拒绝了这一提议,继续支持织田信长,并在元龟元年(1570年)的姊川之战中与织田信长联手击败了浅井氏和朝仓氏。
然而,德川家康与织田信长的同盟关系在元龟三年(1572年)受到了考验。当年十月,武田信玄率领大军向京都进军,途径德川家康控制的远江国。面对武田信玄的强大攻势,德川家康向织田信长求助,但织田信长因忙于处理近畿地区的反织田势力,未能及时派遣援军。织田信长甚至建议德川家康放弃远江国撤回三河,但德川家康并未采纳此建议。
随着武田信玄的军队步步紧逼,德川家康的居城浜松城面临着直接威胁。在双方交战之前,武田信玄的军队已经占领了远江国北部的多个城池。当武田军逼近浜松城时,德川家康并未立即与之交战,而是在等待织田信长的援军。然而,当织田信长的援军抵达时,浜松城已经被武田军包围。
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德川、织田联军与武田军在三方原展开激战。尽管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的联军英勇作战,但由于兵力悬殊以及武田信玄的指挥能力,联军最终大败。德川家康的军队损失惨重,许多家臣战死沙场。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候,德川家康甚至一度想要切腹自杀。关键时刻,德川家康的部下分批次假扮成他吸引敌军注意力,最终在家臣的保护下成功突围,逃回浜松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