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是朝堂,怎能在朝臣面前做小女儿姿态。
“唉,吕氏,起来吧,你们母子二人便去凤阳守祖陵吧,终生不可返,即刻出发。”
“谢父皇恩典……”
待到吕氏退出大殿,又把朱标叫到身边,小声吩咐道。
“标儿,若是这次你还是早逝,爹只有让吕氏二人给你殉葬。”
“若是你这次能活到继位,但雄英早逝,二人杀,吕氏灭族,吕氏门生故旧皆杀。
你切记不可菩萨心肠,须行那金刚手段。”
朱标没有回话,只是默默点了点头。
【而朱允炆的削藩手段是有大问题的。
好听点叫做雷厉风行,不好听只能说既无计划,又缺乏妥善的善后处理。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朱元璋刚走三个月不到朱允炆就迫不及待先削周王,将他流放云南。
随后建文元年四月,一月连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
当然也可以说他很孝顺。】
朱元璋:???孝顺
朱标:???
【毕竟朱元璋没废除殉葬制度,朱允炆怕殉葬的人档次太低,又怕爷爷太过想念子孙,所以亲自送皇亲下去陪朱元璋。】
【啊,简直太孝顺了。】
【突然让我想起商朝的人祭也是这样,地位越高显得越对祖宗尊敬,甚至商国君王本家宗室贵族才是最好祭品。】
【对于朱元璋,至少在人殉制度上我是想吐他口水的。
虽然这个制度不是因他而起,秦汉以后逐渐式微,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很少有人殉葬。到了辽代,人殉之风才死灰复燃。
可他再造华夏有万世之功,明明知道这个风俗是错的,不但不加以禁止反而大力提倡。】
【说个冷笑话,连清朝康熙都知道下令禁止人殉,朱元璋没有。】
【至于为什么不提大明战神朱祁镇下令禁止人殉。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他儿子朱见深自己做的决定,放到自己爹身上贴贴金。
毕竟朱祁镇废除殉葬之前先把朱祁钰留下的一大批后宫妃嫔全部殉葬。
没听错,是全部。】
……
大明 应天府
朱元璋急火攻心,破口大骂。
“啊,呸,还吐我口水。”
“你这后辈什么都不懂,我为什么殉葬?”
“是我老朱喜欢吗?”
“是我老朱下去需要人照顾吗?”
“明明是前元女主乱政导致社稷倾覆,百姓民不聊生,朕不得已而为之。”
“那汉武帝去母留子你怎么不骂?”
“姬周直接规定诸侯殉葬人数,你怎么不骂?”
“凭啥就说咱老朱?”
“啊,呸,混蛋,刁民。”
……
大明 景泰三年
朱祁钰听着后辈说的每句话,不禁自嘲。
真是朕的好哥哥,看来是趁机复位了。
对朕真好,后宫妃嫔全都殉葬。
看来朕和见济结果都不好。
朝臣不准朕改太子,太后不准朕改。
凭什么,你都和徽钦二宗一样沦为笑话,他们居然还拥你继位。
朱祁镇,你死定了,朕说的,太祖太宗来也没用。
……
清 康熙年间
凭啥说道朕就是“连”???
你这后辈什么意思?朕很差吗?
……
秦始皇、汉文帝、唐太宗:虽三朝都未强制人殉,常有皇帝死前留下遗诏,令放无子的妃嫔宫女出宫。
但并未形成定制,三位君王均派遣人手将不可人殉录入法律,违者车裂,夷族。
……
【话题扯远了,说回建文削藩。
削藩主要对象——燕王朱棣。
对朱棣的削弱很早就开始了。
首先是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朝廷一面对周王和世子本人进行严刑拷打,一面让燕王朱棣来议定其罪。
出自《明太宗实录卷一》:初周王被执,果敕上(这里指的是朱棣)议其罪。时上居丧守制,忧悒成疾,见敕惴惴不知所为。
弟弟是亲弟弟,可自己性命也很重要,朱棣在给朝廷上书中“正义凛然”,处处搬出太祖《皇明祖训》说事。
《明太宗实录卷一》记载原文:
若周王橚所为,形迹暧昧。幸念至亲,曲垂宽贷,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迹着,祖训具在,臣何敢他议?臣之愚议,惟望陛下体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
【既然朱棣不上套,那就准备动兵。
第一步先解除护卫。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记载:
复召齐泰问曰:“今欲图燕,燕王素善用兵,北卒又劲,奈何?”泰对曰:“今北边有寇警,以防边为名,遣将戍开平,悉调燕藩护卫兵出塞,去其羽翼,乃可图也。”从之。
解除朱棣护卫的武装,以“备边”为由,将燕山三护卫官军调往开平,断了他们和北平城内的联系。
第二步接管北平军政。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谋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