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宦官可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何况还给了如此大的权利。
朕年少时差点被一个假宦官杀掉。
成年了,朕最信任的宦官又将朕的大秦弄得支离破碎,二世而亡。
不过还好,这两人现在灰都不剩了。
朕记得后辈说千万不要看南明史,不然会气疯的,该不会这群人马上都要亡国了还在内斗吧?
————
【朱棣还做了一件不仅对明朝,甚至是对整个华夏都影响深远的事情——迁都北京。】
【也就是常说的天子守国门。】
【迁都其实朱元璋也想过,并且还派太子朱标各地考察。】
【为什么一定要迁都呢?
一:风水问题。
南京不吉利,是真的不吉利啊,虽然南京是六朝古都,但都是些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并未实现天下统一,而且还都是短命王朝,统治时间只是几十年而已。
确实很短命,比如某光头校长。】
————
PS:这里删除了一整段,至于删除的是什么,知道的朋友应该知道,先这样发出来,我看后续怎么写才能过吧。
————
近代
新华夏,原北京德胜门外的一座佛寺,清朝又改为粥厂的一个地方。
罗盘将军手拿罗盘,掐指算了半天,时不时还将特别申请来的周易一书打开看看。
有些不自信的对身边人说道:“我刚才算出来,半年之内,我们这里要开一场盛大的聚会……”
“特别盛大的那种,不仅有肉有酒,还要放烟花……”
“你们说,我是不是算错了啊?”
罗盘将军的话语惹来众人嘲笑,你要是算的真那么灵,还能和我们一起被抓进来?
还开聚会?你发烧了?
朝鲜那边打的如火如荼,还能专门拨钱给我们开聚会?
闭上眼睛睡觉吧,梦里什么都有。
————
【二:有记载说是朱元璋对南京城内布局不满意。
这个记载可信可不信,并不重要。】
【三:最重要的是南京僻居东南地区,不利于掌控全国的形势,并且南北分离已经太久太久了。
久到北方汉人骂南方汉人是一群鼠辈,就知道逃跑。
南方汉人骂北方汉人是蛮夷,不知教化。
同是汉人,但大家互相都不认可。
其次南方富裕、教育资源集中,明朝初次科举考试中举的人中南方人占据了将近百分之九十八。
北方土地由于之前历朝历代大多定都北方,大肆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反而是南方从三国、晋朝南迁一直到南宋历经几百上千年的开发,此时北方耕种收益完全比不上南方,更不用提从宋朝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南方占据了巨大先发优势。
从唐末至明朝建立,北方大地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各方征战之下,十室九空。】
【朱元璋最开始选的是汴梁,可汴梁残破。放弃。
又选了自己家乡凤阳,如果了解凤阳花鼓戏的就知道凤阳在很久以前是真的很穷,种地的收益还不如外出乞讨。
而且凤阳和南京相比,漕运、陆运都不发达,并且凤阳几乎无险可守。
朱元璋倒是迁了一群富户大族过去,希望他们能够带动凤阳的发展,但我们都知道,指望这群人还不如指望神仙现实。
凤阳本来土地就不多,明初灾害连又绵不断,富人去凤阳无形之间拉高了物价,富人的生活成本急剧升高,富人都过得不好,穷人只会更惨。】
【朱棣迁都也有这些原因,并且南京身处江南文人大本营,朱棣本身和他们就不对付,迁都曾经是自己藩地的北平也是理所应当。】
【永乐元年,北元入侵在辽东大肆抢掠然后扬长而去,当地指挥使沈永既没有挡住也没有及时汇报,将他斩首之后朱棣又询问朝堂群臣谁该为此事负责?
臣子望着朱棣,朱棣望着臣子,好家伙,原来这件事要朱棣负责。
毕竟原来负责在此地防守的二位藩王是燕王和宁王,朱棣在南京当皇帝,朱权不仅手下人被自己带走了,本人更是被朱棣迁到内陆地区。
那怎么办呢?
朕负责就朕负责,朕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随后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北平是皇帝“的龙兴之地”,应当效仿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朱棣随即以北平为北平府,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平;被强令迁入北平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乐四年,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兴建北平皇宫和城垣。
永乐七年,朱棣以北平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京,证明了朱棣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八年,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
永乐十四年,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平的事宜。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子或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