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五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动工。
永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朱棣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但文臣怎么会让朱棣好过呢?】
【永乐十九年初夏,紫禁城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遭雷击,尽皆焚毁。
朝野议论纷纷。礼部主事萧仪认为,迁都后诸事不便,且弃绝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被朱棣直接处死。】
【为什么明明是天雷的原因,拾柒还说和文臣有关呢?】
【因为避雷针,虽然叫避雷针,但我们都知道他是引雷的。】
【虽然现代避雷针发明于近代,但华夏古代早有类似的:
唐代《炙毂子》一书在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朝时柏梁台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
并且在《后汉书》也有记载:未央宫和柏梁台遭雷电袭击发生火灾不久,有一位名叫勇之的方士向汉武帝建议,在宫殿的屋脊上安装“鸱鱼”来防止灾难。
宋代彭乘的《墨客挥犀》也同样有记载:在唐朝及唐朝以前,古人对避雷早有认知,并且用了类似于现代避雷针的运作方式。】
【所以你猜文人们有没有搞一手呢?】
【毕竟明朝的文臣,除了极少数之外,懂得都懂。】
大明,洪武、永乐两朝的文人已经躺平了,后辈说什么都不重要了。
反正不管是什么事,都有我们文人一份,算了,咬破手指用内衣写封遗书吧。
————
大秦 咸阳
嬴政很疑惑,儒家到底是怎么发展壮大成那个样子的?
又是怎么变成那个样子的?
孔子复生怕都认不出来这是儒家了吧?
他们怎么什么都敢干啊?
叔孙通看着始皇神情连忙就要上前解释,我们和他们不一样啊,隔了千年之久,作为老祖宗,我们决定开除他们的儒籍。
再不开除,儒家在大秦莫说是出头之日,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都还两说。
“闭嘴。”嬴政伸手一指。
“朕知道你们和他们不一样,你也别发誓,好好做你的事,朕看在眼里的。”
叔孙通尴尬一笑,行了个礼又接着抄录天幕言语。
坏了,陛下不吃这套了,向儒家先贤发誓看来行不通了,要不下次向大秦诸位先王发誓?
————
【朱棣死后,大胖因为曾经长期在南京监国的原因,有还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宫殿。
随即将北平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重又加印“行在”,等于事实上废除了北平作为京师的地位。
但不知道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大胖不满一年就死了。
朱瞻基继位,暂缓迁都。
等到朱祁镇继位,彻底确定北平为明朝京师,称北京,不再称行在。】
【自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平附近已有约500年不在汉族朝廷中央政权控制之下。
而靖康之变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经有近250年由异族统治。朱棣迁都后,北平及其周边成为明朝的核心统治地域,汉族政权对华北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同时有一个比较幽默的事情。
在宋朝的时候,宋金辽都自认是华夏正统,也自认是汉人。
宋朝南迁之后,辽认为自己是汉人,金也认为自己是汉人,那宋朝呢?
你们都南迁了,中原汉家故地都不要了,好意思叫汉人吗?
你们就叫南人吧。】
【辽国自称中国,是大唐的继承者,皇室是炎黄子孙。
内蒙古赤峰出土的《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记载称:萧氏之夫,在辽圣宗时曾任上京留守的耶律污斡,“其先出自虞舜”。
辽宁阜新出土的《永清公主墓志》记载称:“国家系轩辕皇帝之后”。
国家即皇帝的代称,同样的还有县官、圣人、天家等等都是不同朝代皇帝的代称。
皇帝即是黄帝,应该是古代二字通用的原因。】
【并且辽国皇室契丹姓为耶律,汉姓为刘。
据说是辽太祖仰慕刘邦,自称是刘邦后裔。
辽国另一个大姓萧姓,据说也是辽太祖仰慕刘邦的原因。
称萧何是汉高祖的重臣,自己都是刘邦后裔了,怎么能没有姓萧的辅佐呢?
遂为他们赐汉姓为——萧。】
————
大汉 长安
朕是该高兴呢?还是该不高兴呢?
上次评论区一堆认朕做祖宗的也就算了,有个匈奴非说是娶了大汉公主随母姓是朕后裔,朕也勉强可以承认……
但怎么又钻出来一个啊?
朕这么受欢迎?
刘邦不自信的摸了摸自己的脸,天幕应该是按照在后世人中的印象取的昵称,朕都老无赖了,居然这么多认我当祖宗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