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恰好用的是主考官和官家喜欢的文体,更是……
“李兄,你倒是心高气傲,你可知无功无过有多难?”
“能有多难?”
李姓士子不服气。
张小郎君又道:“那便如刚才一样,一问一答,如何?”
“自无不可。”
“假设策论问:燕云十六州该不该收复,又该如何收复,你如何作答?”
“自然该收复,收复自然……”
张小郎君打断道:“且慢,该不该得看朝堂和官家想不想,若是与朝堂想法相悖,即便是再好的政策,你也不可能中状元。”
“李兄,请接着讲如何收复。”
“强兵备战。”
“如何强兵?”
“发展武器,训练士兵。”
“士兵如何训练?”
“武器如何发展?”
“李兄总不能说一句发展火器,一路炸过去吧?”
“发展武器,归哪个部门管?”
“钱财、人手由何处而来?”
“备战,粮草从何出?”
“强兵备战成功之前,敌人若进攻,是和谈还是强行进攻?”
“强军备战成功,又该从何处进攻?”
“所需钱粮,是否需要加税?”
“加税又该加谁的税?”
“若是激起民变,又该如何处理?”
张小郎君端起茶杯,浅饮一口,给李姓士子留足思考空间。
待他如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的坐下,张小郎君才开口道:“李兄,现在知道无功无过有多难了吧?”
“远的不说,若是在太宗朝,同样的问题在高梁河之前和高梁河之后,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唉,你说的对。”
李姓士子也不争辩,只是嘟囔道:“只是不公平,科举应该规定大家都用同一种文体,这该有多好。”
“哈哈,李兄你这是不擅长其他文体,若是擅长,真规定用某种文体,你又要嚷嚷着扼杀天性、不合圣贤道理了。”
又有士子高声自嘲道:“哈哈,是极,若是让我规定文体,我就规定用大白话,不许咬文嚼字的用典故,看来人性本自私啊。”
……
大明,洪武年间。
“标儿,若是规定文体,北方可有胜算?”
洪武朝初次科举,高中者几乎全是南方人。
朱元璋以为有人徇私舞弊,亲自查卷。
结果发现按照标准,还真不能说臣子舞弊,顶多只能算有点偏心。
北方是真考不过南方啊。
老朱一怒之下,把科举停了,又强行推动南方文人去北方教学。
此刻,视频里的万能公式倒是给了老朱灵感。
规定文体,大家用同样的方式做题。
北方人又不比南方人笨,总不能这也考不过吧?
“悬。”
朱标摇摇头:“这才几年啊,还不够。”
“再等等,洪武十三年再重开科举,刚好十年。”
马皇后提议道:“分南北榜吧。”
胡军版的电视剧《朱元璋》中有个情节:洪武科举因录取的皆是南方士子,朱元璋愁眉苦脸不知如何解决之时,马皇后提出分南北榜的建议。
但其实,这件事和马皇后半毛钱关系没有,属于艺术加工。
南北榜发生的时候,马皇后如果没有在阴间逗留的话,大概率是个十五岁的男孩或女孩。
明朝科举正式南北分卷的时候,马皇后首次投胎的运气要是不好,这时候大概率已经开始排队,进行第二轮投胎了。
而此时,马皇后提出分南北榜的灵感来源于后世高考。
既然后世不同地方的科举难度不一样,乃至不同大学对不同地方的考生录取分数线都不一样,更有针对偏远地区的加分行为。
为何不把大明的科举分为南北榜呢?
“不分。”
朱元璋皱眉解释道:“妹子,你就是太心善。”
更深层次的原因,老朱没有说出口。
如今大明初立,南北本就互不认同,再分南北榜,不是火上浇油、加剧割裂吗?
这事,可以留给儿孙做。
何况,真分南北榜,到时候南方和南方抱团、北方和北方抱团。
两方内部,还会分成不同派系。
到时候,大明朝堂就整天忙着党争吧。
朱元璋冷哼一声:“咱倒要看看下次科举,是否又全是南方士子上榜!!!”
“妹子,你可还记得后人说的洪武四大案?”
“咱有预感,这其中必定有科举一案!”
“咱原本预留了一代人的时间,若非天幕,咱至少得等到洪武二十多年以后才会重开科举!”
“洪武年号总共就三十一年,这案一定是最后的,就是不知在他之前还是之后?”
老朱伸手指向蓝玉,吓的他马上将脖子缩进胸腔。
“瞅你那副模样,咱要杀你,就不会让你来,还让你协助老四监国了。”
蓝玉连忙跪地:“谢上位。”
“别谢了,你指不定心里还怎么骂咱,觉得自己多冤屈呢。”
“本来就冤……”蓝玉连忙捂住嘴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